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AI复活”要有底线

□ 薛力娜

2025年04月15日 09:06:25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成柏

最近,“AI复活”技术火出了圈。打开短视频平台,你能看到杜甫在直播间摇头晃脑地吟诵“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王羲之的《兰亭序》也被整成了二次元风格,让人看得目瞪口呆。这一场打着“技术赋权”旗号的全民狂欢,看似热闹非凡,实则在不知不觉间模糊了历史与娱乐的界限。AI复活历史人物的现象,既是文化传播的创新尝试,也是文明传承的伦理挑战。如何在技术浪潮中守住底线,成为关乎文化尊严的核心命题。

AI复活历史人物,本质上是技术对文化传承的重新诠释。短视频平台上,李白举杯高歌、李时珍在线科普养生,历史人物以鲜活姿态打破时空壁垒,让年轻人在“魔性”互动中亲近传统文化。有教师用AI生成了李白的形象,让这个虚拟的李白和学生们对话。本来枯燥的《静夜思》背诵课,一下子就变成了沉浸式体验,AI技术也在这一刻完成了对教育场景的重构;文旅部门也借着历史名人推广地方文化,如山东“武松”推介齐鲁美食,四川“李冰”在都江堰广邀游客,则展现了技术赋能文化产业的潜力。

然而,技术狂欢的背面潜藏着文明解构的风险。部分创作者为追逐流量,将历史人物“魔改”为娱乐符号。当诸葛亮持枪喝红酒、孔子开始表演“说唱”,这种“技术暴力”不仅扭曲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核,更掐灭了文明传承的严肃性——当后人眼中的先贤仅是算法拼凑的电子幻影,文明记忆将失去真实的根基。

技术发展的温度,取决于其与文明尊严的距离。对于用AI复活历史人物需要有底线,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细化,明确数据采集边界,严惩侵权行为。AI复活历史人物,不应是算法对文明的降维打击,而应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技术进步唯有以敬畏为底色,才能让数字永生真正延续文明的血脉,而非沦为一场虚无的电子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