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把“绿色”种进黄土地
□ 本报记者 李亚芝
清晨7点的吕梁山还笼罩在薄雾中,临县玉萍乡柳黄沟村的山路上已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新昱菖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建疾步走向山上的温室大棚,这些天的大风预警让他悬着心——大棚里即将成熟的西瓜、甜瓜正处在关键生长期。
推开温室门,混合着泥土与羊粪的特殊气息扑面而来。郭建熟练地卷起夜间保温的棉被,阳光透过新型PO膜倾泻而下,青翠的瓜秧间,拳头大小的西瓜泛着玉质光泽。“每株只留一到两个瓜,虽然产量低,但品质才是核心竞争力。”这位皮肤黝黑的95后年轻人蹲下身,指尖轻触叶片背面检查病虫害,动作专业得像个老把式,“说句开玩笑的话,现在闻到牛羊粪都不是臭的,而是食物的香甜味。”
2019年,在省城从事物流工作的郭建因健康亮起红灯,让这个农家子弟开始反思:如何让更多人吃上真正健康的食物?经过一年的慎重考虑,不顾家人的反对,郭建毅然选择回乡。“要种就种自己敢吃的粮!”抱着这样的信念,他流转300亩山地,开启了绿色农业之路。
“做大棚并不难,难在绿色。”郭建说,如何种出好吃的瓜果蔬菜和粮食、种出食物本来的味道、种出小时候的味道,就要绿色种植,为保证品质,郭建严格遵循绿色标准:每株限果,不打农药,羊粪替代化肥。与此同时,郭建还构建起循环链条:养殖粪便发酵成肥料还田,秸秆加工成青贮饲料,残次果蔬制成防虫酵素。这套体系不仅实现化肥农药零使用,还使养殖成本降低20%。大棚的选址也有讲究,郭建选择柳黄沟山上,海拔1100多米,温差大、光照充足、病虫害少,种出的瓜果蔬菜好吃。当然,任何的创业初期都不会一帆风顺,郭建坦言,由于技术不成熟,收成不好,连续三年亏损,最艰难时连工人的工资都难以支付。“深夜看着黑漆漆的山头,真想放弃。”为攻克技术难关,他辗转寿阳、太谷及宁夏多地提着家乡特产拜师学艺,笔记本上记满种植要点。
如今,新昱菖种养专业合作社的20座大棚次第排开,有温室大棚与春秋大棚,按照绿色食品要求种植草莓、西瓜、甜瓜、西红柿、西葫芦、豆角等,作物四季轮作,一年四季都有收获,并且郭建还在大田中种着红薯、玉米、马铃薯,还有年出栏2000头的生猪基地,这个返乡青年打造的“绿色梦工厂”正在有序铺开。
收成有了,销路如何打开?最开始郭建用传统的线下销售,到县城菜市场售卖,因为价格比同行高,销量并不可观。还有人质疑:“不用药庄稼怎么能长成?”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种植过程,也为了打开销路,郭建注册了抖音、快手号,现在已有5万粉丝。当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后,都争相购买,甚至瓜果还未成熟,就有人已经预定了。在抖音账号“地上的小草”评论区,太原的客户留言道:“放心买,就是小时候的味道!”面对大量订单,合作社的瓜果蔬菜已经供不应求。
在育苗棚里,村民郭爱莲正在嫁接西瓜苗,布满老茧的手指在叶子间不停翻飞。她说:“现在年龄大了,在外头打工没人要,以前就是农民,做农活我拿手,又能挣钱还能照应家里。”这几年,在政府的帮扶下,新昱菖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规模逐年扩大,用工需求也逐年增加。郭建说:“农忙最忙的时候有五六十个工人,平常有八九个,都是用的咱们本地的工人。像她这样的留守村民,合作社固定用工有30余人。”此外,他还到处收购牛羊粪,变粪为宝,这也为村里的养殖户有了新的收益。
暮色中的园区灯火渐亮,郭建又一一将棉被盖在大棚上,再做好加固,应对大风天气。“我准备再扩大规模,开发研学项目。”谈起未来的规划,他眼睛里闪着光,“我要打造一个集生态、休闲、采摘于一体的农旅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