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探析
□ 闫卫星
在当下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工匠精神为各行业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引领它们乘风破浪。对中职教育而言,用心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是雕琢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举措,更是为社会持续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全力推动地方经济繁荣昌盛的神圣使命。方山县,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坐拥北武当山雄浑壮阔的风姿、于成龙廉政文化园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张家塔民居古朴的韵味,在特色农业与文旅产业等领域绽放出别样的光彩,为中职教育巧妙融入工匠精神,铺就了一条得天独厚的宽阔道路。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工匠精神,不仅仅局限于技艺层面的精湛绝伦。它实际上涵盖了对工作全身心投入的热爱,以及矢志不渝的专注;包含着对细节近乎苛刻、分毫必究的极致追求;蕴藏着对品质坚如磐石、毫不动摇的执着坚守;还拥有敢于破旧立新、勇攀高峰的创新进取精神。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漫长征程中,工匠精神如同强劲的引擎,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核心驱动力。
工匠精神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就如同黑夜中的明灯,照亮他们树立正确职业观的道路,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筑牢根基。不管是投身农业生产一线,还是服务于文旅产业,学生们一旦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便能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非凡的价值。
二、中职教育现状剖析
(一)课程设置
当下,不少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主要围绕专业技能来构建框架,目的是满足行业基础用人的需求。然而,专门针对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极为稀少。比如中职学校的旅游服务专业,教学重点大多放在打磨导游讲解技巧、传授酒店管理规范上,而在服务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耐心、细心等工匠精神要素,却缺乏系统深入的讲解与实践锻炼。学生们虽然对服务流程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于服务行业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精神内涵,却只是一知半解。这就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将服务做到尽善尽美,无法真正打动客户。
(二)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中职教育中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虽说实践教学也在逐步推进,可大多局限于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设备陈旧老化,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操作方法与企业实际的生产工艺有差距。这使得他们毕业后进入企业,很难迅速将在校所学的技能迅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师资队伍
多数中职教师理论知识扎实深厚,可实践经验却相对匮乏。尤其是那些拥有丰富企业工作经历,能够绘声绘色地传授真实工匠精神内涵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而不少县级中职学校地处县域,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有限,很难吸引企业一线的技术人才投身教育事业。这就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对工匠精神的诠释缺乏实际案例的有力支撑。
三、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索
(一)优化课程体系
开设工匠精神专门课程:建议中职院校统一开设《工匠精神概论》课程,从历史文化、行业案例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工匠精神的内涵。比如,在方山县职业中学,可以讲讲民间艺人传承剪纸、木雕技艺的故事。这些艺人扎根乡土,多年如一日,守着一方工作台,在一刀一刻、一凿一磨间,传承着古老的技艺。他们不断创新,把北武当山雄伟的山势、于成龙廉政文化园里清廉的典故、张家塔民居独特的建筑特色融入到作品中,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与向往,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坚守与创新对于传承和发展一门技艺的重大意义。
融入专业课程:各专业课程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当明确地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求纳入其中。在农产品加工专业讲解红枣加工工艺时,要着重强调从原料筛选、加工火候到成品包装,每一个环节对品质的严格把控,以此培育学生注重品质的精神。在旅游服务专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游客的每一个细微需求。当游客踏入方山,从迎接时热情洋溢的微笑、温暖贴心的话语,到行程中巧妙地融入北武当山的道教文化、于成龙的廉政故事、张家塔民居的建筑艺术讲解,再到根据游客的特殊需求灵活调整行程,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尽善尽美,全力塑造学生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二)创新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实践:中职学校应积极主动地与本地特色农业企业、旅游景区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以方山县为例,旅游专业的学生定期前往北武当山景区、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张家塔民居等地参与导游服务。在与游客的真实互动中,他们不仅要精准地讲解景点知识,还要学会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对于成龙廉政事迹,要深入地解读,满足游客的求知欲。通过实践,学生们不断提升服务意识与专业素养,真正理解旅游服务行业中的工匠精神。农产品加工专业的学生要参与企业生产流程,亲身体验企业从原料采购源头对品质的严格把关,到生产过程中对每一道工序的精细管控,在实践中领悟工匠精神的真谛。
项目式教学:以实际项目为依托,全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工匠精神。如方山县的中职学校可组织学生开展乡村旅游线路设计项目。学生们深入乡村,探寻古老村落与北武当山、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张家塔民居等景点的关联,挖掘当地独特的文化底蕴、自然资源以及民俗风情。在设计线路时,他们需要团队协作,共同攻克诸多难题,比如如何巧妙地串联景点,实现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怎样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与历史遗迹;如何满足不同游客,像老年团、亲子团、研学团的多样化需求。
(三)加强师资建设
企业人才引进:政府和学校应携手出台优惠政策,广泛吸纳企业技术能手、工匠型人才投身中职教育。可以与本地企业协商,鼓励企业技术骨干利用业余时间到校兼职授课。例如,邀请红枣加工企业的技术专家,为农产品加工专业的学生详细讲解实际生产中的工艺技巧,分享在提升产品品质过程中,如何一次次优化工艺、攻克技术难关,让学生们接触到最真实、最前沿的行业知识。
教师培训提升:定期组织中职教师参加各类有关工匠精神的培训研讨活动,提升教师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教学能力。同时,安排教师到本地企业、景区进行实践锻炼。比如,方山职中可以让旅游服务专业的教师到北武当山景区、于成龙廉政文化园挂职锻炼,参与景区的日常运营管理,从票务管理、游客接待到活动策划,全方位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服务标准,以便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四)保障机制构建
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文件,对积极投身工匠精神培育的中职院校给予资金扶持和项目倾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学校实训设备的更新换代,让教学设备紧跟行业前沿;助力课程的深度开发,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工匠精神课程体系;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中职教育。同时,出台政策鼓励本地企业与中职学校合作,对合作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五)评价体系完善
学生评价: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除了对学生的技能进行严格考核外,还应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工匠精神要素纳入评价范围。在旅游服务专业中,通过学生在模拟导游比赛中的表现,比如讲解的生动性、对景点文化内涵的挖掘深度;借助游客的反馈评价,了解学生在实际服务中的耐心、细心程度,综合评定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对于在实践中表现出色,能够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肯定,树立学习榜样。
学校与教师评价:对中职院校的评价,应增设工匠精神培育成效的关键指标,比如毕业生在企业中的职业表现反馈等。通过跟踪毕业生在企业中的工作情况,了解学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实际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教师的评价,要重点考量其在教学中对工匠精神的传授效果,可以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学成果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估,激励教师积极投身到工匠精神培育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中职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复杂却又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紧密关联着学生的个人成长、地方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会的长足进步。通过精心优化课程体系、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大力加强师资建设以及全力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一定能逐步在中职学生中培育出浓郁的工匠精神,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实现华丽转型升级,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光明未来。这既是中职教育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也是地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相信在政府、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携手奋进下,工匠精神必将在中职校园里深深扎根、茁壮成长,为当地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 方山县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