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行走中发现吕梁乡村之美

□ 楚姜

2025年04月25日 10:22:16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楚姜,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现为北京祥和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中国村落文化推广人,先后在伊犁河谷、秦岭山区、大别山区、杭嘉湖平原、牡丹江平原、关中平原、吕梁山区等地近三百个村庄进行实地采访。

小时候靠攒零花钱买的第一本名著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1986版的《红楼梦》。当时读《红楼梦》,我是选择性地看。凡是有宝玉和宝黛钗及众女孩们的情节,我都看得津津有味。凡是讲贾政、贾赦、贾雨村及其他人的事,我一应跳过。书中的诗词曲赋,我专门用一个小本子抄下来并背得滚瓜烂熟。成年后,我学会了写古体诗词,多少有小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的影响。

《红楼梦》之外,《封神演义》《隋唐英雄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玉娇龙》《春雪瓶》这些书,我都是10岁前看完的。14岁时读《安娜·卡列尼娜》,18岁时读《包法利夫人》,我对这两部长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安娜和爱玛生命的消失抱以无限同情,《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是两部非常优秀的长篇小说,我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又一次次重读,依然钦佩这两部小说的伟大。

青少年时期,是我比较集中阅读各类名著的一段时间,基本是拿到什么书,无论是小说或者是诗歌,都会读完,我还读了大量的流行杂志及各种武侠小说,后来我成为一名杂志编辑,这与我青少年时期的大量阅读有关。到了30岁以后,我开始阅读各种历史专著、哲学经典与人物传记。

阅读中,我认识了很多人。他们有作家本人,有作家笔下的主人公。在阅读他人的人生故事时,我也不断审视自我,说简单一点,就是学习他人之长,弥补自身短板,且行且修炼,逐步走向自己心中理想的自己。

人到中年,我重新阅读林徽因所著的《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她的文字,她的才华,她的品性,穿过早年的重重八卦迷雾,再一次征服了我,这一次,她不再止于少年的我心目中的美丽形象,而是作为一名优秀的知识女性与职业女性,深深地征服了我。

我来到吕梁,在汾阳、孝义、文水等林徽因曾探访过的各个村庄奔走采访,在汾阳的峪道河镇,在赵庄村与神泉村,林徽因探访过的地方,已经成为了一片农田,我依然痴情地站在冬日的这片田野盘桓良久,心存致敬之心。在林徽因住过的灵泉磨旧址田野,我在大风中拍了一张照片,我与林徽因虽然没能生在同一个时代,但我走过了她见过的山水,更见过了今日吕梁村庄之美,那么,我们就可能在同一时空产生量子纠缠。正如吕梁的山月,一年又一年,照过她,也照过我,此情此景,正是林徽因所写另外一种“美得让人心慌心痛”的感觉!

因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的影响,加之实地走访了吕梁的几十个中国传统村落,我现在掌握的古建知识尤其是晋西北明清民居建筑知识,应该说超过了绝大多数人,甚至因为书本知识与实地探访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我对北京众多明清皇家建筑的形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与了解。

我走过吕梁130多个乡村旅游重点村。虽然我此行吕梁意在采访村庄,但却未局限于村庄,而是对山水、城镇、村落、古建、古城、关寨、烽燧、寺观、民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访。

从石楼的崖头村起始,一路到中阳、柳林、临县、方山、交城、汾阳、孝义、交口、离石、文水、岚县、兴县,最终返回岚县,于楼坊坪村、岔上村结束,我也走完吕梁十三个县(市、区)的100多个村庄。

我一路采访一路写采访手记并发朋友圈,因为文字很长,我猜测可能没有多少人会读完。让我意外的是,有很多人读了,并且发了私信给我,他们表示今年夏天会自驾到吕梁旅游。文字的感染力在今天依然存在,依旧占有一席之地,我为此释怀。

从秋天到冬天,从冬天到春天,吕梁山为骨脊,黄河水为血液,成为我生命的底色,并融入我的灵魂。

我的散文写作师承,必然会有《史记》及一大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至于近现代作家,应该会有鲁迅、张爱玲、汪曾祺、杨绛、孙犁、王小波等人,我学习他们,我是不是有自己的文字风格,时间会给我答案。

我也用我最细腻的感知,即“他者之眼”和“外来滤镜”,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村庄吕梁,本地人可能不太能够感受到的风光之美、人文之美、人情之美、发展之美。

吕梁人视而不见也冲不破的认知茧房,在我眼里是不存在的,吕梁乡村之美,是为我360度敞开的,我成为这个带着美好使命的幸运儿,是我此生的荣耀。

足迹遍布两万一千平方公里的吕梁大地,有此经历,于我而言,此生无憾!

我们应该拥有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也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田园的中国。现代化的中国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而诗意田园的中国,则存在于乡村,存在于黄河东岸的吕梁十三个县(市、区)的各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吕梁在建设现代化城区与生活便利城镇的同时,没有忘记积极保护修复中国传统村落,用心打造各个乡村旅游重点村,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美之事。成为吕梁重点旅游百村的见证者,我也与有荣焉。

我倡议,我们每一个吕梁人,都成为乡村之美的发现者,多拍摄照片,多用文字表达,记录你眼里的吕梁乡村之美。

最美的风景不在他乡远方,而在重新发现的眼睛里!这是我在吕梁重点旅游百村采访,时时会冒出来的感想。

我是李白的忠实粉丝,永远天真热血,这是李白的性格底色。即使处于人生的至暗时刻,他也会写,明月直入,无心可猜;即使死亡即将夺走他的生命,他也会站起来高歌。我总结我的性格底色,大约也有永远天真永远热血,无惧人生从头开始的一面。所以,我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我爱我走过的每一个吕梁的村庄。

我一直记得,少年时阅读的《聊斋志异》里有篇不太有名的文章叫《黄英》,讲的是菊花姐弟修炼成精变成人的故事,他们变成人后姓“陶”,菊花修炼成精,性格也格外雅淡,尤其姐姐陶黄英,就是一个雅淡的妙人儿,不过弟弟陶三郎有些好酒,而且有两次喝醉了玉山倾倒直接现身原形变成了菊花。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是不是很有浪漫主义的色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黄英姐弟姓“陶”,此“陶”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约365-427年)之陶,陶渊明,那可是古往今来爱菊第一人。清朝文学家蒲松龄(1640年-1715年)写这篇《黄英》,有穿越千年的时光,向陶渊明致敬之意。陶渊明的诗,蒲松龄的文,真要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实实在在的中国人才能懂得其中的意境与风雅。

《饮酒·其五》是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如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主要表现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诗人在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此刻,不说一句话,已经十分美好。

诗意田园的中国在哪里?它在我们读过的诗句中,它更在现实中,我在方山的横泉水库、在岚县的蛤蟆神水库、在交城的柏叶口水库,一而再,再而三地感受到了山气与斜晖交织,山岚与幽深的水波辉映的山气日夕之美,也遇见几只飞鸟远远在水库湖面掠过。

假如我没有读过陶渊明的诗,假如我的精神世界里不曾有过“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知识储备,那么,我是很难发现很多吕梁人视作日常的几座水库之美的。

蒲松龄穿越千年的时光向陶渊明致敬,我穿越千年的时光用陶渊明的诗句印证当代吕梁乡村之美,这就是我们作为中国人,能够感受到诗意田园中国之美呀。

在黄河边的柏卜湾村,想起李白的“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在黄河边的黑峪口村,想起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黄河边的裴家川口村,想起《北朝民歌》的“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在黄河边的高家塔村,伟人东渡登岸处,黄河水咆哮着,示我以雄浑的泥色;在黄河边的张家湾村,闯王李自成登岸处,黄河水流淌着,示我以澄澈的碧色。

在黄河边的碛口古镇和孟门古镇,不见当年的晋商帆影,惟余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秦山晋水抑或晋水秦山两两相望,所谓秦晋之好,要身临晋陕大峡谷其境,才能切身感受二者之写意。这时候,远远有人唱起了民歌“山挡不住云云挡不住风,神仙也管不了人想人”,我很难讲我当时在想什么,永恒的人类的无用的深情,正是我们作为人活过的证明,如果我不爱吕梁,我也写不好吕梁。或许,此生我必须体会这样的幽微曲折瞬间,才能圆满我的写作之路。一言概之,我用脚步丈量过的吕梁大地,注定是一生一世无法忘却的。

我相信,一个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终将沉潜为一个人血液与灵魂的一部分。

山月年年照吕梁,因为共同拥有的文化,今人和古人,才可以不分时空,不分地域成为知己。

在离石彩家庄村,当夜晚的灯火如彩凤次第亮起,“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自然地浮上心头;在交口明志沟村,取自“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村名,很好地说明了一个小小的村庄,也可以有自己的人文追求;在岚县正道村,其历史传承,正是一曲“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文水上贤村,一副“日暖菊英秀 风清桂子香”的对联,尽显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