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吴命新与北武当山

□ 郭时键

2025年05月10日 10:33:17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在今方山县北武当山山神土地庙旁,立一石碣,系临县清末进士吴命新所撰立。石碣长方形,砂石质,长96厘米,高63厘米,刻文隶书,共20行,满行15字。石碣已破为5块,经后人重新复合。石碣刻文记载了吴命新捐资修建武当山石磴的前后经过,全文如下,供爱好者欣赏。同时,这也是吴命新作为“晋西书法名家”留下来的稀有真迹,是十分宝贵的文物。

重修方山县北武当山石磴记

临水知衜下士吴敬命撰 并书 时年七十有四 男顺庆孙祥鼎、祥梁侍。

民国十五年三月春,方山县北武当山李真人积祥辱临西坡,谈道之余,叙及石磴上下一千余级,失修多年,跋者戒心,是武当山第一巨工。所谓千万人来往之路也,奈工程艰险,议者难之。余应曰:“真人如承修有志,需费若干,余乐任之。”适是岁石工缺乏,招工颇难,延至七月,石工高清泰始往勘工,归言能修。余因着其前往,一听李真人指使。中秋后,高石工归来,惟言神工处有神助,余等亦莫名其妙。今已工竣,阙者补之,破者新之,修石阶数十百级,共需铜元壹万伍仟枚。余讶曰:“何轻而易举!”不有神助,而能如是神速耶!因记之,俾后之人,知诚至神格之不爽尔,因铭曰:

北武当山,维石巗巗,孤峰特耸,群峦拱环。

中有石磴,重叠削阶,爰稽史志,未详纪年。

何人创建,不闻流传。失修多岁,跋者险艰。

矢愿重修,不多费钱,诚至神格,不可度为。

书石序略,用志末颠,兆曰铭功,藉以绵延。

河津石工高清泰镌字 民国十六年岁在丁卯三月三日刊石

(注:知衜下士,能认识道教、尊崇道教的人)

吴命新为什么要给武当山捐资修建石磴?武当山李积祥真人为什么要亲临上西坡?这里面有什么故事?经南塔村石刻艺人李生端与武当山出家人了解,吴命新确与武当山有些联系。

据大清宣统政纪卷之四十七记载:“岐山县知县吴命新、居心巧滑语多饰词。署乾州知州大荔县知县陈润灿驭下不严差役用事。均著开缺留省查看。”这里面说的是,吴命新在歧山县任知县期间,县内发生过一次集体性灾难,这件事虽然与吴命新本人没有直接关系,但他是一县之主,负有领导责任。由于吴知县在上报本次灾难时,没有积极承担领导责任,而是“语多饰词”,故而受到了朝廷的处分。这是他经历了“公车上书”之后,仕途上的又一次打击。这些打击都不是他本意所为,而是命运中无法预料的变故。

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吴命新回家。在居家期间,家里总出事,有的甚至是一些大事。吴命新回顾自己的多半生,仕途坎坷,人生浮沉,深信命运难违,不是自己想怎么就能怎么的,于是将自己的名字“吴命新”改名为“吴敬命”。这名字由“命新”改为“敬命”,不难看出由一个追求新命运的蓬勃青年,变为一个敬重命运的老人的思想转变。从此他和北武当山、宝珠山(吴命新在宝珠山也有捐资修真武庙的义举)这些道教基地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也成为了一个“无为而治”的道教信徒。

亲笔写下石碣

民国初年,为了使家宅安宁,吴命新来到方山北武当寻求解救之法。一开始几天,他还放不下知县县老爷的架子,虽然和武当山山主李积祥真人称兄道弟,但不肯流露真实的心情。几天后,李真人主动问他,他还是未肯将实情相告。李积祥一针见血地向他指出:“你在歧山县有十三条人命的责任,你必须向他们超度,方可家宅安宁。”吴命新听李真人这么一说,马上佩服得五体投地,思想觉悟起来,跪到地上,磕头拜师。李真人见他诚心了,决定收他为徒。吴命新说,师父收下我后,不光今日给您磕头,以后要每天给您磕头。

师徒确认后,两人长谈一晚。第二天,吴命新要回家,李真人送他。送了一程,吴让师父回去,师父说:“我是家在嘞。”仍然相送。又送了一程,吴命新再让师父回去,师父还是说:“我是家在嘞。”接着送他。就这样送了一程又送一程,最后到了万神庙了,再送就出了武当山了。吴命新纳闷,师父为什么一直送呢?最后,他忽然想起头一天说的话:每天要给师父磕一百个头,今日怎么就忘了呢?于是,吴命新立马跪下,磕起头来。师父心想,就等你的这一举动呢,看你是不是说话算话呢!磕完头,师徒二人总算告别。

吴命新回来后,便立起道家牌位,学念道家著作。凡是武当山有什么修建事宜,他都出资捐款。有一次,李真人亲临来到上西坡村吴命新的老家,谈起维修石磴的事,吴命新满口应承捐资。最后石磴修成,时年74岁的吴命新,亲自让儿子和孙子们抬着他,上了武当山,亲笔写下了这块石碣,存放北武当山上,留到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