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入石头的微笑
□ 卫彦琴
跟随省作协采风团来到“北魏帝都”大同,是我第一次来大同,仿佛是我和大同都相互等待了很久的一场相遇。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虽然低调却蕴含着无限的能量。古老厚重的气韵和塞外雄浑别致的风情在这晋北之地交汇时,大同的面纱便被徐徐揭开。无论是云冈石窟、华严寺还是善化寺,这座塞外之城将多民族的文化信息完美地融合在自己的血液中,凸显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同”世界。
带着多年的崇敬与好奇的激情,踏入云冈石窟的那一刻,时光仿佛被古老的力量凝住。那窟口大敞的石窟里佛像真身外露,像是历史毫无保留地袒露胸怀,在日光与岁月的双重轻抚下,慈悲的面容被勾勒得愈发清晰。窟口内隐的石窟里,又像是藏着历史更为深刻的秘密。它们半掩在阴影之中,引得人忍不住想要靠近一探究竟。我们的目光在那各具情态各有其趣的石雕上急切地滚动着,仿佛稍慢一眼会被别人抢去一样。这里的环境庄严肃穆,却并不使人感觉压抑。微风轻拂,携着历史的余音,让人感受到的是心灵的宁静与震撼。在这里,历史与当下相融,尘世的喧嚣被远远隔绝,只留下灵魂与古老艺术的深度对话。面对着大大小小的洞窟、窟龛、造像,你会觉得这些连接着山脉石壁的石刻,是人类抵抗时光消逝的一种悲壮的微笑。在巨大的造像周围,那一个个小佛龛以单元重复的方式,使人仿佛进入宗教吟诵般的升华境界。蒋勋说:“石头在云冈,是以巨大的、浑圆的体积、以雷霆万钧的重量压迫君临着中国的大地”。可是在这里,让我深深记住的却是那些留在“石头上的永恒微笑”。这种微笑,温馨而从容、渗透着一种超凡绝尘,脱尽人间烟火气的思辨气韵。那微微上扬的嘴角,似是对人间苦难的了然,又似是给予众生超脱的期许。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微笑佛在温和、平静地迎接着世界各地前来观光的游客。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气韵,而这气韵又流淌在艺术审美中。听着导游讲解早期云冈佛像中的端正庄严、雄浑无畏,我仿佛感受到一种巨力在唤醒中国历史内在的阳刚之气。
汉代的四百年烟云,让华夏民族安分于平凡的农业生活,养成了谦和顺时的气质。到了西晋末年,铁马冰河打破了中华大地的宁静,十多个民族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人仰马翻的纷扰,充斥着一百多年的岁月。此时,在大兴安岭北部的东麓,却崛起了一支开“拓”荒地、长途“跋”涉的勇敢者——处于游牧状态的鲜卑族拓跋氏一支。他们西迁南移,在信奉着刀锋上的尊严之时,也进行着文化融合:穿汉服、尊孔孟,借鉴汉法,体现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中的独特智慧。这样,经过半个多世纪,拓跋氏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的统一。这无疑为中华文化带来了北方旷野的自由驰骋和收放自如,使粗犷豪放的草原游牧文明与崇尚礼仪的中原农耕文明在激烈交锋中融合在了一起。云冈石窟作为一种佛教石窟艺术,是那个时代宗教的宣传品,也是人们信仰和崇拜的体现,是那个时代整体精神风貌的反映。
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云冈石窟不仅反映了北魏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也体现了当时人们普遍的精神追求。你看那云冈本尊大佛,面容庄重,和蔼慈善。微睁的双眼里有看透了一切的豁达,又有看淡了一切的无欲与安宁。在他眼里,曾经的铁马弯弓之声变成了一团和气;曾经的白骨鲜血化作了春风花蕾。垂肩双耳,似乎是阻挡人间苦难的屏障。坚硬的石身,不但没有透出冰冷的气息,反而让人感到无限温情。他们已经不是高居于神坛之上的人类命运控制者,而是坐在孩子身边的慈母。他们以其更多内心的自省、更多对生命喜悦的自觉,更多的慈悲与谦逊,给人传递着坚忍不拔的生存力量。那流动的线条,仿佛在暗示精神内在的善良与坚持。
从文成复法启动,到北魏末年终结,云冈开凿了将近70年之久。且石窟的开凿,动辄需要数十万人,很难想象他们是靠什么力量、什么信念,来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也许除了佛教的感召,再很难找到这样的一种力量。是啊,身体可以受苦役,精神可以被屈辱,但是内心深处对生命真挚的爱,对和平稳定的强烈期盼,仍然能使人脸上绽开笑容。这笑容是令人感动的笑容,是无论经历什么艰难险阻,都要向往光明、善良、美好的执着。正如龙门牛橛造像背后所刻的铭记:“若存托生,生于天上诸佛之所。若生世界,妙乐自在之处。若有苦累,即令解脱。”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呻吟,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这些驮负着众生沉苦发愿的佛像,一尊一尊被竖立在这里,它们脸上的微笑,仿佛是苦难中万民的愿望,是魏晋南北朝时,玩弄人命、践踏道德、嘲弄理想的黑暗滓秽中升起的澄明如泪的生命发愿;是在黑暗中的期盼,是在即使最昏暗的时日中依然相信着,这么点滴微细的光亮可以安慰和鼓舞苦难中的生灵。我想那南北朝石块中动人的菩萨之笑是可以这样理解的,那是历史长夜里审美的点滴星光,是流淌在人性中对美永不止息的追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文风俗在不断进化,这些安静地守候在云冈石窟里的佛像,用自己的微笑为我们保留了一份真情、真貌,不管我们走得多远,一回头就能看到她深情的身影,就像目送儿子远行的母亲,总会让我们从心底涌起一种敬意,一缕温暖。
如今,从世界各地来大同的游客络绎不绝,怀着各种不同的祈愿打量着这些刻入石头的微笑,心头涌起的不止是对于佛教的信仰,更是对于美的感悟,对于生命的感悟。如此,那些微笑的菩萨,所要传达的睿智和慈善,也就随着刻入石头的佛像宗教艺术一起,以和平的方式,把北魏的风流、大同的魅力一起推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