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民间剪纸的文化内涵
□ 冯军平 郝慧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吕梁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一方热土,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文化积淀深沉厚重。在吕梁众多的独特地方文化中,民间剪纸可谓是一枝独秀,欣然绽放。解读民间剪纸的文化内涵,对于保护、传承、发扬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巍峨峻拔的吕梁山,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淳朴浑厚的黄土地,共同孕育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晋西北明珠——吕梁。吕梁有着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旧名片,也拥有资源富区、开发新区的新形象。黄河文明与黄土文化在这里相遇共生,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文水鈲子、孝义碗碗腔、临县道情戏、孝义皮影戏、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吕梁独特地方文化的代表,所以,应该在吕梁的名片中再增加一条:文化“特”区。
民间剪纸是吕梁众多独特地方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吕梁民间剪纸集中分布在孝义、中阳、柳林等市县,其中中阳剪纸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这些市县民间剪纸的综合研究,发现它们在文化内涵上有极大的相似性和趋同性。
一、吕梁民间剪纸的历史底蕴
吕梁地处黄河流域中部,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先秦杂家著作《尸子》中已有关于吕梁的记载,其文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地处黄河岸边的石楼县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商代青铜器,从有些民间剪纸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构图受到了商代青铜器纹样的影响,它们之间有着非常深的历史渊源。以柳林县、离石区、中阳县交界地带为中心(三川河交汇处)的这个区域,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墓葬,出土了精美的汉代画像石,这个区域曾经是汉代西河郡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中心,汉代画像石的图案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状态、丧葬习俗,所以,在吕梁的民间剪纸中也保留了汉代雄壮大气的风格。唐宋以来,由于靠天吃饭、十年九旱导致的经济贫瘠,水路陆路交通闭塞带来的信息滞后,使得吕梁地区受外来文化和封建没落文化影响较小,基本上保留了秦汉时期的风格。明清以来,临县碛口,柳林孟门、军渡、三交发展成为黄河流域的重要码头和渡口,尤其是碛口,货物吞吐量非常大,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的赞誉,成为晋蒙粮油故道的重要中转站,从碛口到离石形成了一条黄金运输线,有道是:“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这一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外来文化对吕梁本土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民间剪纸的内容和风格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吕梁民间剪纸的民族情怀
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对吕梁或迁徙驻足,或侵扰往来。如汉代时,北方匈奴南下,侵略汉族地区,西河郡治被迫从陕北经黄河,南迁到吕梁。由于黄河天险的阻隔,擅长马背上作战的游牧民族不得不放弃继续南侵。在这个过程中,区域交流和民族融合已经发生,当时吕梁地区人们的生活已受到其他地区和民族的影响。尽管如此,由于黄河水多年的浸润,黄土地长期的孕育,早已适应的自然环境,早已司空见惯的人、动物、植物,已经深深植根于吕梁民众的心目中,尤其是深深印刻在民间剪纸艺人的脑海里,它们成为吕梁民间剪纸的主要题材和内容之一。在剪纸的过程中,也必然融入吕梁人坦荡豪放而不加掩饰、淳朴坚毅而个性鲜明的性格特征,融入吕梁人热烈渴望和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纯真理想,融入吕梁人坚忍不拔和刚毅果决的坚定信念,融入吕梁人热爱生活、热爱故土的民族情怀。
三、吕梁民间剪纸的宗教思想
在吕梁民间剪纸中,有一些动物图案的剪纸作品,与吕梁石楼县出土的青铜器上的动物图案极其相似,这种图案反映了古人图腾崇拜的宗教思想。石楼县出土的一类以蛇图案为主的青铜器,这种以龙蛇图案为主的图腾崇拜,反映的是夏文化的风格和特点。如“蛇盘兔”这类剪纸的主体图案,与晋南“夏墟”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陶盘的主体图案极其相似。这类图案的剪纸在吕梁民间剪纸作品中,并不少见。
吕梁人的宗教信仰主要以佛教和道教为主,佛寺、道观、神庙非常普遍,尤其在广大农村。凡遇婚丧嫁娶等大事,大多都要祭祖、拜庙、请神,在这个过程中,剪纸是必不可少的。如家人去世,无论富贵还是贫贱,都要做法事,供佛的经坛里面就要悬挂剪出来的纸吊子。
四、吕梁民间剪纸的民俗内容
俗语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老百姓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风土人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礼仪习俗和传统习惯,这就是民俗。民俗活动,一般都有一些仪式,大的民俗活动,仪式就会正式一些、规模大些、气氛浓些。这些仪式,往往少不了剪纸。过春节时,要剪挂笺、窗花、吊帘、门神、炕围花、灶台花、顶棚花等。新人结婚时要贴全窗花,即:“四时如意牡丹根,福寿莲花贵堂生”,就是要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图案。还可剪出大红双喜字、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坐莲娃娃、抓髻娃娃、枣生贵子、莲生贵子、石榴生子等。总之象征着夫妻恩爱、人丁兴旺、儿孙满堂、四季平安。还有老人做寿、孩子满月及周岁等,也要剪纸来增添喜气、烘托氛围。剪纸一般以红色为主色调,以象征红火、热烈、吉祥、喜气。剪纸在粘贴时,还有约定俗成的位置和讲究,必须遵守。节庆活动时,人们剪制、粘贴、欣赏、互赠剪纸,也成为一种习俗。
五、吕梁民间剪纸的象征意义
不同的民间剪纸内容和图案,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试举几例:
抓髻娃娃,也称作抓鸡娃娃,有男性、女性两种造型,是繁衍神的代表和象征,寓意儿女双全、儿孙满堂、子子孙孙、繁衍昌盛,是人类祈求子孙、繁衍生息最原始、最淳朴的观念和诉求。
再如蛙,是生命力的象征,寓意生命旺盛不息。同时,“蛙”与“娲”谐音,是女娲的象征,是远古母系氏族的图腾,表达了人类对生命和祖先的敬畏。鱼,因产卵多,也被视作子孙繁衍延续的象征。
扣碗,是婚礼喜庆剪纸图案,两碗相扣,严丝合缝,密不可分,如成一体,象征新人新婚和合之喜、婚姻美满和谐幸福。
蝙蝠,“蝠”与“福”谐音,象征着幸福。蝙蝠飞临象征着进福,五只蝙蝠象征着五福临门,五只蝙蝠祝寿象征着五福捧寿。
六、吕梁民间剪纸的审美情趣
吕梁民间剪纸构图巧妙、手法纯熟,一件剪纸就是一幅艺术品。民间有粘贴、观赏、互赠剪纸的习俗,所以,剪纸具有非常强的观赏性。吕梁民间剪纸的形象美表现为:巧妙地借鉴和吸收了古代器物中的纹路纹样和图案造型,紧紧契合了人们的审美心理;民间剪纸艺人通过变形、夸张、美化等艺术手法,使得剪纸作品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吕梁民间剪纸的形式美表现为:构图自由而毫无拘束,自然而不拘泥于章法;注重点、线、面的应用,粗线条使用较多,镂空手法运用较少,给人留下足够的想象余地和审美空间,展现了吕梁人粗犷大气、直爽豪迈的性格特征。吕梁民间剪纸的意蕴美表现为:剪纸内容充分表达了吕梁人对自然的崇拜,对土地的依恋和对生活的热爱;充分表现出吕梁人对未来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梦想的不懈追求;充分展示了几千年黄河文明、黄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底蕴。
在吕梁这片古老的热土上,孕育了厚重的民间文化,剪纸是其中代表和缩影。文化是根,文化是魂,热爱、保护好这些民间文化,是每个吕梁人的责任;传承、发扬好这些民间文化,是每个吕梁人的使命。剪纸,作为吕梁地方文化的载体和媒介,在新时代要坚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为吕梁的文化发展和对外宣传发挥积极作用,为吕梁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作者分别为: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副校长、副教授,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