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武毓璋先生
□ 田承顺
武毓璋先生离开我们已经过去了半年多时间,这半年多时间里我总是不能适应先生的离开,总是觉得有话要对先生说。而想起去年11月份先生的突然离开,当时连他的家人都深感意外,书法圈内熟悉先生、崇敬先生的书友们一时间都感到无法相信这是事实。
今年5月8日晚,汾阳市书协主席武丽君女士发来微信,约稿让写武毓璋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文章,并且告诉我,她已经与成宏耀、许建橝等书友约稿了,这让我更加怀念武毓璋先生。
记得武毓璋先生担任汾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期间,也正值我忝列吕梁市书协的这段时间。因为要不断地与吕梁各县市书协进行联系,我便与武毓璋先生有了频繁的接触,我与先生便逐渐熟悉并且有了某种心灵的沟通。
2003年10月,我曾向先生约稿,意欲在《吕梁日报》开办的“翰墨风景线”专栏刊登先生作品并请先生题头。很快,我便收到先生的书作、题头,还有他撰写的《写给令海画展》的前言稿,并附手札一通。
承顺先生台鉴:
奉嘱写就书法专栏题头,并选了两件拙作照片,还有近二年为汾阳书画展写的三则引言,一并寄上,请同《吕梁日报》有关编辑过目,看可用否?如不适用则弃之,我不会在意的。
汾阳几个热心朋友办了个小刊《汾州乡情》,应杰同志说已给你寄了,想应收到。请提些改进建议,同时希望你能就有关汾阳艺事写点东西,请拨冗一顾为盼。此意望并转告锡发同志。
匆此顺颂
文祺
武毓璋 十月十八日
先生的信札内容诚挚真切,章草笔法生动老辣,没有书法大家的架子和套路,而充满了谦虚与乡情,让我深感无形的感激和乡情的温暖,感人至深。
后来,汾阳市书协的工作在吕梁市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汾阳市书协举办的书法沙龙办得好,在吕梁市书法爱好者中间盛传。2008年4月份,我受吕梁市书协委托,专程到汾阳武毓璋先生家中作了一次采访。这次采访,先生和太太热情接待让我喝茶、吃水果,采访是在非常温馨幽雅的氛围中进行的,所谈又超越虚假与庸俗,给我留下了永生难忘的深刻记忆,我的采访手记《新醅百盏味更醇——与吕梁市书协顾问武毓璋先生一席谈》发表在《吕梁日报》“翰墨风景线”栏目,全文被郑景昉先生主编的《吕梁书家文论集》收录并由中国诗书画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我是学中文的,我的那次采访便从写作入手。我诚恳地叩问先生,我说最初您是如何走上文学评论之路的呢?先生回答说,他与文学、与书法似乎有着某种与生俱来的不解之缘。他自幼喜爱文学艺术,小学语文老师给予他的最初的影响,父亲写春联时他在一旁的协助与涂鸦尤难忘怀。
1958年在太谷农校求学期间,当时校园内浓烈的文学氛围又给了他巨大的感染,于是十八九岁的年龄,小说、诗歌、散文;创作、投稿,退稿……物换星移之间,有一篇叫作“寓言”的东西在省级刊物发表,这就是他的“处女作”。
后来他开始文学评论的写作,随着六七篇评论的先后发表,他在省内文坛的影响力攀升,许多创作研讨会也大多邀请他参加。他曾有数度的机会能调入省城工作。《批评家》《名作欣赏》邀请他赴并,调令也下到他手上,均由于种种原因而作罢。世事人生的许多机缘,祸福相连的许多变数,一同都写入他作为一个文化人的人生历程。
那么您的书法又是如何精进的呢?我问道。
先生对此侃侃而谈。他说他的书法创作经历了一个巨大的骤变期。那是1998年先生书法集《武毓璋行草书》出版后,在一片赞扬声中,有一个人给予了中肯的批评,那就是董其中先生。董先生说:“你的字很悦目,但偏于甜美,缺少的是一种生辣味。”
于是先生衰年变法,以章草为基追寻行草书的高古和老辣,他说他从史游、索靖到宋克,再到王遽常、徐生翁,移步换形,一路走来,遂使笔下古法生新、摇曳多姿。今观先生书法作品,如他的章草册页《滕王阁序》《兰亭集序》等作品,可谓苍茫古朴、辣味顿生。
那面对当下书坛乱象,您是如何应对的呢?我又问。先生坚定地说,他抱定的就是一个坚守的态度。他说,书法是一个心性的东西,不是物性的东西。那么多参展、得奖,甚至拿金奖,其实如过眼烟云,如果把文化的根底都失去了,书法家自身失去应有的文化与修养,只剩下技术层面上有两下子,这样的书法其实不会有太大的意思。更何况脱离了继承,盲目地创新,轻言、枉谈创新,很容易把人误导。创新的口号并不是不正确,关键是要把握“妙在能合,胜在能离”的真谛。现在能合有多少?先生所谈令我至今都十分吃惊。
我想,“心”这个主体的心灵境界,是相对于“物”而言的,书法艺术最后的评判,说到底是靠创作主体与欣赏客体之间“以心传心”“心心相印”;西汉扬雄《扬子法言·问神》卷第五讲“书,心画也”,书法是人内心修养的一种外化,而以心映物,则需突破主体外在局限,超越现实遮蔽,武先生可以说他做到了这一点,他能够不为外物所诱惑,坚守内心的追求埋头耕耘,在这一点上是先生在无意之间点化了我。
当我谈到,大家认为汾阳的书法沙龙办得好,在外界影响特别大时,先生却说,办沙龙,很多人还是进步了;但是沙龙的层次还是不够高,真正的好沙龙,河北廊坊书法沙龙办得好。武先生递给我一份2008年汾阳市书协活动安排,上面密密麻麻地排好了每一周的活动项目。
后来,我应先生邀请,回故乡汾阳,在汾阳市书协的沙龙也做了一次个人学习汇报,虽然先生主持时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今天想来自己当时很不够成熟。再后来一次偶然回汾,幸得宏耀与王希良老师并特邀武毓璋先生也出来相陪。当我对武先生的赴约深感不安时,先生却乐呵呵地说道,你回来一趟不容易,还是要出来的嘛。
德高望重的武毓璋先生,您的音容笑貌,永远铭记在我侪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