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老 街 坊

□ 雷国裕

2025年05月18日 09:15:20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成柏

清明返乡,在老家的巷口,一位童颜鹤发的老人正斜靠墙角,悠闲地晒着太阳。我走上前正欲开口问候,她先张口打问了:“你是三宝(我的小名)吧?”“是,大妈。”“多年没见,还是那样子呵。”“您老身体才好呢。”“嗯,不赖,八十八岁啦。”我很诧异。掐指算算,快有二十年未见面了,老太太还认得我,而且身体硬朗。寒暄后,我连忙把给二哥的一盒核桃礼物递给她:“大妈,给您尝尝多味核桃,补补身子。”“那多不好意思呀。”老太太推辞不要,我硬塞给她。“那就谢谢三宝了。”老太太弯腰拿起小板凳,我轻扶着她直到家门口。

老太太就住在老宅的西边。印象中,老太太一直不紧不慢,性情温顺,很少大声说话。她生育六个儿子,靠经营十多亩地艰苦度日。她家也是四间上房,老俩口住两间,那两间被称为“毕业房”,意思那个儿子结婚先占着,等下一个弟弟要结婚时必须搬出去另住,如此循环,把六个儿子都拉扯成人成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各有所业。友善处人,村里类似家庭,因为兄弟多,穷困潦倒而打光棍的也不少。在旁人看来,是老太太的精明能干才撑起了一片天。早年,她从外地逃荒过来,嫁与老实巴交的丈夫。丈夫不会耍奸卖乖,一心种地为主,吃的苦受的累,一年四季没得闲。自家种的庄稼除保证八口之家的口粮外,老太太变花样增加收入,应时蔬菜上市,她便在十字路口摆个小摊,变成现金收入;秋收过后,她把高粱穗甩干籽粒后编扎成涮锅的刷子,很受大家欢迎;夜晚安顿好孩子后,她便一针一线纳制新婚婚鞋垫,什么龙凤呈祥了,什么鸳鸯戏水了,活灵活现,美观又实用……就是靠这点点滴滴勤劳节俭,家族繁衍人丁兴旺,如今,儿子们都有了新房子,各家都过起了幸福生活。她的大孙子靠做铝合金生意起家,也翻修了老宅,跟她一起居住,每天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令她十分满意。她的日常就是晒太阳,摸几把牌,照看一下玄孙,日子过得悠闲自在,舒适舒服。而村里,类似老太太年龄到八九十岁的越来越多,真应了那句话:“龙驭云霞飞极乐,命长如松过万春。”

在二哥家,还见到了另一位老街坊,就住在对面,是母亲的老朋友。母亲在世时几乎天天上门聊天拉呱,是很熟悉的一位婶婶。她育有两儿一女,都很体面。两个儿子不愿学父亲务农,早早当了泥瓦匠,领着七八个小工盖房子铺瓷砖,很有市场,成为村里的冒尖户。女儿嫁到附近村庄,搞大棚蔬菜当起了新农人,日子过得风风火火。孩子们都很孝顺体贴,每月如数交上养老钱,去年还给他们装修了房子,本应该颐养天年了。可这位婶婶劳作一辈子,就不愿享清福图清闲,已经七十多岁了还出去找活干。起初是饭店当刷碗工,儿女强烈不同意,后又给一家工厂当门房,人家不敢再用,最近又找了剥核桃仁的零工,计件,剥一斤挣几毛,儿女的劝阻不了只好由她,限定只做半天。她自己说倒不为挣那三枣两果瓜,关键是闲不住,一闲下来身体就不舒服,“不为挣钱为养生呢,干活也是运动呀。”她说的蛮在理,儿女的便不在阻拦。我见到她时,刚收工回来,一头乌发,脸色红润,嗓门洪亮,一点不像古稀之年,果真劳动使人延年益寿?看她快乐的样子,真希望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心随所愿康乐安宁。

二哥的东边还住着一位本家嫂子,育有一儿一女。嫂子一辈子没置什么房产,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培养子女上。早年,老伴收入不多,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好多人也劝她出去打工补贴家用,她却态度坚决,挣钱容易抚养不易。没时间管教孩子放羊了怎么是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打工挣得钱远没有陪伴孩子学习重要。基于这一认识,她全身心扑在家庭和孩子身上,天天变花样改善生活,孩子一回家饭就在嘴边,节省下的时间保证睡眠充足。为了辅导孩子,她还自习了好多课程,当起免费的家教。功夫不负有心人。儿子大学毕业留在北京,而女儿则考取了本地事业单位,吃了皇粮,有了出息,成了村里人人羡慕的榜样。如今,两个孩子双双生儿育女,她当起“候乌”过上了双城生活,一半时间在北京招呼孙子,一半在本地照料外甥。天长日久见多识广,返乡回来就给老伙伴们讲述外边的花花世界,日子过得富足而充实。

三户老街坊各有各的活法和精彩,而二哥学得一手油漆粉刷本领,慢慢也出人头地,翻拆了旧屋,盖起五间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购买了小轿车,生活过得扬眉吐气节节高升。古诗云:“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勤恳、和睦、自由乃是家庭兴旺发达之基。盼望着无论老街坊还是新邻居,都能自在如意,舒心适意,幸福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