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和美乡村入画来

——兴县探索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实践

2025年05月23日 10:06:59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一条条乡村道路平整宽阔、纵横交错;一座座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干净整洁;一面面文化墙图文并茂,正能量满满。初夏的兴县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乡村“蝶变”,呈现出一幅幅生态宜居的和美画卷。

近年来,兴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党建引领,统筹资源要素,动员各方力量,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生活美、人文美的新路子,全力打造“振兴样板”。

□ 文/图 张亚东

改善环境 扮靓乡村高颜值

“早上起来呼吸着新鲜空气,沿着岚漪河堤慢跑,一路上空气清新、风景宜人,令人赏心悦目,带来一天的好精神。”在中铝山西华兴铝业公司上班的跑步爱好者郭宇浩说,只要不下雨,每天都会到兴县瓦塘镇沙沟庙村北的河堤公园散步、跳舞、看看风景,这已经成了他的日常生活习惯。

岚漪河是黄河母亲河的一级支流。回到10年前,河堤两岸还是荒草丛生、垃圾遍地。如今,取而代之的是焕然一新的硬化道路和绿化植被,堤绿景又美,沿河两岸还新建了口袋小公园,新景旧貌的巨大反差让人无不赞叹。

为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营造更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兴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治理,扎实推进国土绿化工作,在境内的黄河支流沿河两岸,实施山体绿化、交通要道绿化、修建河堤公园,在道路两侧栽植海棠、樱花、国槐、丁香等树种12万棵;在山体两侧栽植松树、柏树累计100多万亩。沿河两岸呈现出“条条道路都绿化,出门见景美如画”。

岚漪河的“蝶变”是兴县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乡颜值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兴县先后实施黄河干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2024年兴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1.3万亩,林草建设16万亩。栽植绿化树木19.6万亩。全力开展净河、减污、治路、洁产、扩绿五大专项行动,蔚汾河、岚漪河稳定达到三类水质标准。

在整治提升城区人居环境的同时,兴县大力实施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制定了《兴县和美乡村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加快建设裴家川口村、碧村、张家湾村、黑峪口村等18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巩固提升6个精品示范村和36个提档升级村。

初夏时节,从蔡家崖出发沿着工业大道前行8公里就来到了蔡家崖乡碾子村,趁着国家乡村振兴的强劲号角,这个曾经偏僻的小山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示范村。在造林标兵高花处的生态林场——宋家沟,凭借着茂密的植被、清新的空气,纯净的山泉,一个乡村文旅产业示范项目应运而生。山林掩映中,精致的吊脚楼、火红的灯笼、美丽的人工湖、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感受田园生活、体会山林野趣。

“红色碾子村、绿色宋家沟”,碾子村四面环山、交通闭塞,便于隐蔽,革命战争年代是120师后勤供给基地和干部疗养院,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战争的硝烟早已褪去,光辉的历史永不磨灭,如今,红色的遗址已经成为了宝贵的资源。

依托蔡家崖乡晋绥革命纪念馆、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北坡的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旧址、杨家坡的革命印刷厂旧址、这些红色革命遗址“串珠成链”成为红色旅游文化的重要载体。

蔡家崖乡长栗中利表示,近年来,依托宋家沟的生态优势和红色革命遗址的优势,蔡家崖乡将碾子村列入全县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如今,红色碾子村、绿色宋家沟已由蓝图变为现实。资源优势正在转变为经济优势,不久的将来“山上迎客、山下住宿”吃生态饭、打文旅牌、走绿色路将成为该村的现实图景。

碾子村的发展之路,正在成为兴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板。

内外兼修 幸福底色鲜又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兴县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2025年将聚焦六大重点领域持续发力,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优化等系统工程,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人居环境焕新颜。全域开展“五清三建一改”提质行动,创新实施“三小园两公共”建设规划,累计建成小游园86处、公共停车场32个,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率达100%。通过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置体系,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与无害化处理双达标,乡村环境实现从整洁有序向生态宜居的跨越式转变。

——厕所革命惠民生。按照“建管并重、长效运维”原则,构建县乡村三级改厕管护网络。投资建设厕所运营监管中心1个、乡级维修站点15处,配备专业抽粪车20台,创新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2024年完成户厕改造900座、新建公厕6座,同步开发“智慧卫厕”管理平台,确保设施“坏了及时修、满溢即时清”,惠及4.3万农村居民。

——路网升级促发展。投资1.2亿元实施“四好农村路”提升工程,2024年重点改造“翻浆路”59公里,完成17个村庄道路硬化。创新“公路+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沿新改建道路布局特色农业园区8个、物流站点12处,形成串联15个乡镇的368公里产业廊道,带动沿线3.2万农户增收。

——养老体系全覆盖。投入5000万元完成社会福利中心适老化改造,打造医养教娱“四位一体”养老综合体。构建“1中心+N站点”服务网络,建成村级日间照料中心242个,引入智慧养老系统提供上门送餐、医疗巡诊等12项服务。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全县养老床位增至872张,实现“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全域覆盖。

——教育提质育未来。实施“幼有善育”工程,新建曲家沟、南通幼儿园,新增学位700个,托幼一体化覆盖率达60%。投资3000万元推进3所学校改扩建,创新“名校+”合作模式,促成5所中小学与省内外优质教育机构建立帮扶联盟。同步完成友兰中学智慧校园升级,建设虚拟实验室、安全防控系统等数字化设施。

——健康兴县筑屏障。深化医疗联合体建设,县人民医院与省市三甲医院建立8个专科联盟,开展远程诊疗3.2万人次。投资1500万元完成中医院等级创建,培育特色中医科室5个。在基层医疗机构推行“3+3+1”人才培育计划,培训全科医生86名。持续实施惠民医疗政策,年均为群众减免挂号费等医疗支出380万元。

随着城乡公交“三级网络”全面建成,18条免费线路日均服务群众1.2万人次,169个智慧候车站亭投入运营,县域内实现“出门有车坐、换乘零距离”。如今的兴县,正沿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阔步前行。

“三治”融合 绘就善治新图景

晨光洒在蔚汾镇西关社区的法治文化广场上,68岁的牛国权大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漫画长廊前驻足,手指着“高空抛物责任认定”的展板对孙子说:“瞧,往楼下扔东西可不是小事!”不远处的法律图书室里,菜农牛永德正认真翻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书架上30余种法治读本被翻得起了毛边——这是兴县“法治浸润工程”铺展的寻常一景。

法治阵地浸润民心。“我们把法律知识编成快板、画成墙绘,让群众赶集时看案例、跳广场舞时学法条。”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闫爱珍指着法治文化墙上正在更新的“反诈专题展”介绍。兴县司法局创新打造“15分钟法治生活圈”,在全县建成法治主题公园6个、村级法治书屋237间,培育“法律明白人”1326名。司法局副局长刘晓勇的手机里存着各村法治宣讲的排班表:“每月‘法治大集’开市,法官、律师摆摊接单,土地纠纷、赡养矛盾都能现场‘问诊’。”德治引领文明乡风。走进高家村镇的“德治积分超市”,村民王翠花正用攒下的85积分兑换电水壶。“参加环境整治积10分,调解邻里矛盾积20分,评上‘好媳妇’能积50分!”货架上,生活用品旁的“道德银行存折”格外醒目。全县推行的“善行义举四德榜”已覆盖83%的村庄,涌现出“孝德家庭”326户、“诚信商户”45家。在康宁镇,由乡贤组成的“和事佬”调解队今年成功化解矛盾47起,村头大槐树下那张磨得发亮的石桌,成了传承“枫桥经验”的新地标。

自治激发内生动力。“我家的玉米地浇水问题,就是在‘小板凳议事会’上解决的!”蔡家崖村村民温侯赖指着手机里的“村务通”APP说。这个融合了“议事、监督、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平台,今年已收集村民建议238条,办结率达92%。以12345热线为枢纽的“民声响应机制”更显威力:去年处理的1.2万件诉求中,涉法涉诉类问题同比下降18%,“线上说事、线下办事”渐成新风尚。

夜幕降临,蔚汾河畔的法治主题公园亮起景观灯,法治谜语灯笼下围满猜题的孩童,LED大屏正播放村民自编自演的普法情景剧。数据显示,兴县群众安全感指数从2019年的87.6%攀升至2024年的99.3%,“有事找法、遇事议法、解题靠法”的治理生态已然成型。正如兴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瑞廷所言:“当法治成为习惯、德治化为自觉、自治长出根系,乡村振兴就拥有了最深沉的力量。”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正书写着新时代“三治融合”的生动答卷。

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一曲曲坚定自信的发展乐章,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一份份厚重扎实的民生答卷。在未来的征程中,兴县犹如一艘在时代浪潮中奋勇前行的巨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乡村振兴的壮丽航标牢牢锁定。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行动,加大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这不仅仅是当下的工作部署,更是兴县迈向美好未来的坚定步伐。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有理由相信,兴县的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将达到新的高度。一条条宽敞平坦的乡村道路纵横交错,如同脉络般串联起每一个村落,让出行变得畅通无阻;现代化的水电供应系统稳定运行,保障着村民生活的基本需求;通信网络覆盖每一寸土地,让乡村与外界紧密相连,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无限活力。

公共服务便利度也将显著提升。优质的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让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汲取知识的养分,为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基础;先进的医疗设施和专业的医疗团队入驻乡村,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健康得到有力保障;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在乡村蓬勃开展,村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而人居环境舒适度的改善更是兴县乡村的一大亮点。整洁美观的村庄环境,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垃圾分类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措施有效实施,让乡村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特色鲜明的乡村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展现出独特的乡村韵味。

和美乡村、平安乡村的画卷将在兴县大地上徐徐展开。村民们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安居乐业,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充满着浓浓的温情;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为乡村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兴县必将绘就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崭新画卷,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为全国的乡村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向着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伟大目标不断迈进,书写属于兴县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