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如森先生的布衣本色与家国情怀
□ 李怡萍
杨如森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学者。2014年4月,在汾阳文庙举行的一次活动中,我第一次见到了他及孝义孔子学会的其他同仁。杨如森是孝义教育界、学界有威望的前辈,我平时只能从心底恭敬地远望,而那一次他和我却一见如故。交谈中,我深深感受到他的祥和慈善,还有对先师孔子的敬重和对国学的热爱,心中的胆怯一扫而光。
不久,在又一次活动中,杨如森与我聊起了文学,他说:“小李,我读过你的小说和散文,写你故乡的文章比较多。你看看,孝义这块土地是多么厚重,孝义与汾阳虽地脉相连,但仍有差别,你可以把孝义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写一写,孝义的人、事、景,孝义的历史、发展等等,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可以写。”当我为自己写了几篇关于故乡的文章而沾沾自喜时,杨如森如沐春风的教诲点醒了我。是啊,生活工作在孝义,对孝义也有很深的情感,我还没有将笔墨着力在这儿。我的心里非常内疚和不安,觉得是时候该写点什么了。他还嘱咐学会的程海霞,把每期的孔子学会会刊送我。于是后来,我总能在第一时间读到杨如森的卷首语和会刊上的文章,受益匪浅。在书中,我了解了孔子学会的发展壮大过程,总想着以后有时间了要参加他们的活动,要当面向他请教,而时间却不等人,杨如森离开了我们,我再也无法聆听他的谆谆教诲。
直到读完《杨如森先生纪念专辑》《君子之风——杨如森先生言行录》,我才真正认识了先生。杨如森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和国学传播者,是一位让人敬仰和钦佩的大先生。
好家风代代相传
杨如森,1935年生于孝义新庄村,1945年3月至1958年,先后在孝义县尊德中学附小、孝义县五爱小学、孝义中学、太原市第十中学读完小学至高中学业。
他父亲杨正春精通医术,在方圆几十里享有声望,曾与侯右诚、张少房、焦延甫、冯济重等共同发起筹建了孝义道德学社。道德学社和它所创办的尊德中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底蕴,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灵魂,是一所高水平、高质量的历史名校。
杨正春作为道德学社的一名讲师,不仅把“道德”二字讲给别人听,还处处在行动中践行。他倾力支持道德学社发展,对学社宗旨“阐扬孔子大道,实行人道贞义,提倡世界大同,希望天下太平”十分推崇,每年捐给道德学社的钱和粮有多少,他自己都记不清。
做慈善是杨正春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他的大仁大义更让人敬佩。他把为国分忧当成自己的责任,在抗美援朝时,把多年积攒下的积蓄全都捐了出去。国家动员卖余粮,他把自己家舍不得吃的三瓮麦子,分文不要捐了出去。
在邻居和村民眼中,杨如森的母亲是菩萨转世,这不是一般的恭维和赞美,而是从心底油然升起的感叹。杨如森小时候,他家和另外四户人家住在一个大院里,杨如森母亲把全院的老老少少都当成一家人。但不幸的是,在杨如森12岁时他母亲却英年早逝。
继母也是杨如森生命中重要的存在。这位曾受新潮思想影响,受过良好教育的母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一个识文断字、知书达理的优秀女性。四十岁的继母来到杨家时,面对七个孩子和孩子们的姥姥,她像对待亲生孩子、亲生母亲一样对待他们,用瘦弱的身体扛起了生活的全部。在与父亲生活了九年后,父亲去世。但她一直守着这个家,尽到了为人之母的全部义务和责任。
杨家兄弟姐妹对继母孝顺有加,敬重有加,而继母也同亲生母亲一样,对孙辈们细心照料,精心呵护,用言传和身教,绘就了好家风的传承长卷,直至72岁因病去世。
继绝学孜孜不倦
幼时的杨如森就读于道德学社,他对国学文史产生兴趣,得益于父亲的熏陶。若干年后,杨如森在回忆童年时,曾有感触地说,他虽然生长在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但由于父亲的开明,在他开蒙读书时,就读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父亲还送他到道德学社尊德学堂上学。从小养成的良好读书习惯,奠定了杨如森一定的国学素养,为他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成为一名教育战线的领军人物,成为一名国学传播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父亲去世后,在继母的坚持与姐姐哥哥的帮助下,杨如森考入了山西大学中文系,在那个神圣的大学堂,他完成了人生的关键转折。姚奠中是他的老师,不仅传授给他许多知识,也教给他很多严谨的做人道理,使他懂得了“正己为本、从义为怀、用世为归、服务社会”等理念,受益终生,学用终生。
大学毕业后,杨如森先后在汾阳中学、孝义中学、孝义县教育局工作。在扎根讲坛的二十余年里,他倾心教育,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自己锻造师魂的基石。担任教育局长后,杨如森提出了“三年打基础,五年创一流”的奋斗目标。1992年,孝义市中、高考成绩在吕梁夺冠,1993年又一次蝉联全区之冠。他本人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在孝义近一百年的发展史中,侯右诚的影响力很大。他“兴学重教”之风延续了几十年,杨如森作为侯右诚的学生弟子,一直尊崇老师,身体力行地沿着老师指引的道路走下去。
从古至今,孔子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等理念,构成了许多人向往的精神家园的核心内涵。发扬孔子提出的“仁德”思想,追求真善美,是杨如森一生对党、对人民、对后辈永恒的追求,也是其一生为人为文为事所秉持的精神内核。
2012年4月,杨如森在78岁时,与侯兆勋、张鸣和等倡议发起,组织成立了孝义市孔子学术研究会,杨如森担任会长。孝义市孔子学术研究会的成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润物无声的道德教化,是对“人道本元”的回归。
到各学校、乡镇、老年大学作讲座,只要是杨如森主讲,他都全程站立,以示对孔子、对观众的尊重。讲授内容总是以仁德为核心,以儒学为重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孔子学说进行融会贯通的讲解。杨如森的讲授使国学在孝义大地得到广泛传播。
伤别离教诲常在
除了学会的工作,晚年的杨如森,经常一个人坐在书房读书学习。他看淡了功名、看淡了利禄、超然于尘世,生活得极简低调。对于国学的传播和学会的发展,他用尽了心血。学会成立的十一年间,他与老伴个人捐资35万元用于工作经费。孝义中学是他的母校和曾经工作过的地方,2022年,他出资7万元,为孝义中学塑了一尊孔子雕像。这份善意,传达出了他对母校深沉的爱。
2023年8月19日,杨如森安详离世,享年89岁。消息传来,他的学生弟子,他的亲朋好友,无不伤心悲痛。大家回忆起与他相处共事的日子,无不潸然泪下。
2023年8月26日上午,在孝义新庄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杨如森的告别仪式上,洁白的花圈,情真意切的挽联,让人感动,让人悲痛。天空下着雨,越来越紧的雨点打在每个人的心上,氤氲的水雾迷漫了大家的双眼。
追悼会上,杨如森的弟子张清典,深情回忆了他与恩师几十年亦师亦友亦亲人般相处的点点滴滴。最让人感动的是,上大学期间,每次放假回乡时,他总是先回杨老师家,汇报学习情况,并在老师家住上一两天,才回自己家。有一次他在家时生病了,杨老师步行往返百余里,去后庄村里看望。张清典说:“恩师以侍奉生母之心来侍候继母。继母喜欢读什么书,他都了然于心,尽力满足。恩师总是存好心、说好话、行善事、做好人,他怀抱一颗仁慈之心,无时不在滋润着家庭和儿女,同时也在奉献国家和社会。”
尚保俊是孔子学会的秘书长,他几度哽咽着说:“杨如森平易近人,怀仁守礼,尤其是对待老同志,总是谦逊有礼,对学会的同志也非常尊重。我父亲病故后,他带领学会同仁,携挽联前来吊唁,让我们全家特别感动。他的时间观念特别强,他总说耽误别人时间就是对人的不尊重,在他的影响下学会同仁都养成了遵守时间的好习惯。他病重后,还惦记着学会的工作,惦记着学会的同仁,为学会、为复建道德学社操碎了心。”
谈起杨如森,学会成员程海霞动情地说:“自从孔子学会成立至今,我跟随杨老师十多年,不仅学到很多知识,还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杨老师做讲座的时候,开讲之前,讲座结束,会有两次鞠躬,并全程站立授课,以示对国学大师、对台下听众的尊重。杨老师每年最少捐赠三万元用于学会经费。杨老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准则,就是我日后遵循的准则。”
杨如森去世后,孔子学会收集整理印刷了亲朋好友的纪念专辑,以及学会成立十一年间,他的讲稿、国学内容分享等文章,一本是《杨如森先生纪念专辑》,一本是《君子之风——杨如森先生言行录》,大家在致敬杨先生不平凡的一生的同时,也希望用其言行事迹感染和激励后辈。
真诚,善良,悲悯,大爱,杨如森将修仁与修德,修炼成独特的生命标志,践行在他89年的人生历程中。《君子之风——杨如森先生言行录》中,有的是平静叙述,有的是真情倾吐,有的是国学感悟,贴近大众,赋雅于俗,它们汲取了古代先哲的营养,有很深厚的根基,又有超前的视野,那种宽博情怀,让人景仰。他遗世的十万余字作品,每一篇都值得我们多次细细咀嚼,慢慢感悟。
专辑中,杨如森的子孙用真挚动人的笔触,将温情的故事娓娓道来。杨如森有六个儿女,二十多口人的大家庭父慈子孝,母爱家和,兄友弟恭。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大家便欢聚一堂,共享天伦。淳朴厚道善良仁爱的家风,在父与子,在子与孙的血脉中汩汩流淌。曾经的欢声与笑语永远珍藏在后辈心中,纸短情长。
孔子学会办公室,厚厚的孔学研究刊物和学生读物摆在面前,二十四期学会会刊,像一条时间的河流,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连接起了学会的发展,如缕缕春风徐徐吹来。国学泰斗姚奠中的墨宝、学会会训“普及经典,以正世风,利民兴国,稳步康同”还在墙上挂着,学会办公室却因杨如森的离去而冷冷清清。
2024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75年之际,在孝义市孔子学会在新任会长马明高的组织下,全市各学校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读经诵典活动。这是一次传承千年的文化追思,这样的场面,是杨如森希望看到的。
不知不觉,杨如森去世将近两年,人们又会想起他清瘦而精神奕奕的样子,想起他站着做国学讲座的样子,想起他为道德学社的修复而奔走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