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李来平:让红色精神焕发光芒

□ 文/图 本报记者 刘丽霞

2025年07月12日 10:05:21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方山县爱心公益协会的李来平历时6年,不畏艰险,坚定地行进在寻找革命烈士遗骸的道路上,投入到传承红色基因的事业中。

“散葬在吕梁山的烈士,我们要一个一个把他们都找到”“那是2017年的清明节,在那场公祭仪式上,有烈士遗骸回迁安葬在晋绥烈士陵园。那一刻对我来说,非常震撼。”李来平回忆着当时的情形,“加上我自幼对革命烈士的敬仰,那种想要收迁烈士遗骸,告慰烈士亡灵,让烈士安息的想法在心中油然而生。”就在那一年的冬天,李来平成为一名收迁晋绥边区烈士遗骸的志愿者,自愿担负起收迁晋绥边区烈士遗骸的责任。2020年7月28日,北京基金会名誉理事长贺龙元帅之女贺小明亲自向他颁发了八路军烈士遗骸收迁志愿者证书。2021年5月13日,他被任命为吕梁市八路军烈士遗骸收迁工作队队长。多年来,李来平遍访交城、文水、离石、临县、静乐、娄烦、宁武、忻州10多个乡镇近200个村庄,行程约11万公里。截至2023年底,李来平发现并被认证的烈士遗骸共有63具,这些遗骸现已全部迁葬于晋绥烈士陵园。

“记住那些为了国家、人民牺牲的烈士。”每次找到烈士遗骸的时候,李来平都会在附近发现一些烈士们生前留下的军装纽扣、皮带、子弹壳等物件。看着这些物件,他萌生一个想法:“把这些红色物件收集起来,办一个‘红色文化庭院’,让大家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为了让展馆尽快落地,让史料和遗物有家可安,2019年在全家人的支持下,李来平自掏腰包将自家3间主屋的其中一间和4间南房进行室内硬化粉刷,外墙贴板等装饰改造,并装了卷闸。购置展台展柜30米,制作图版90块、裱框80个,收集不同时期红色物件2000余件,先后投资十几万元,经过艰辛筹备,方山县韩家沟李来平“红色文化庭院”终于在2020年8月9日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近年来,该“红色文化庭院”成为方山及周边市、县各级党组织进行主题教育的红色基地和少先队员校外德育教育基地,共有党员干部、教师学生、老革命和烈士后代300多批次8万余人前来参观学习。

“余生我就只做这两件事,找寻更多的烈士遗骸,并把红色庭院办好。”

李来平“红色文化庭院”展览馆选址在方山县积翠镇韩家沟村,占地400平方米,分设8个室内封闭展区,四大板块分类布展,收藏展品40个种类,共有一千余件展品,包括书籍、报刊、照片、文物、战场实物等。走进这方红色小院,感受到的是李来平强烈的爱国情怀与赤诚之心。在开国元勋展览馆,收录展出了毛泽东同志不同时期的照片、铸像、胸章、雕像等。晋绥记忆馆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由贺龙、关向应、王震等率领的120师转战在晋绥边区,英勇打击日本帝国侵略者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文史荟萃馆收展了建国各个时段、多个地方的报纸、杂志、书本等,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基地。战场拾忆馆收藏有大量的革命文物和历史资料,目前收藏总量为200余件,不少图片实物弥足珍贵,为全国少有或独有,为研究革命史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这里,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被生动再现,红色基因得以代代相传;在这里,市县各级党组织可以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汲取红色文化的力量;在这里,青少年能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红色文化庭院”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李来平通过自己的力量,唱响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