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巨变里的振兴答卷
——探访全国文明村镇汾阳市中寨村
□ 本报记者 刘少伟
群山起伏间,一条柏油路蜿蜒通向中寨村。盛夏时节,风吹桃林香,绿意染满村头巷尾。这座位于汾阳市肖家庄镇的小村庄,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乡村振兴的“中寨样本”。
作为全国文明村镇,中寨村不仅在产业振兴上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路,更在生态建设与社会治理中探索出一套符合农村现实、富有温度的独特路径。近日,记者走进中寨村,记录下这片热土上发生的点滴巨变。
破茧:从“烂中寨”到产业强村“新标杆”
中寨村地处汾阳市东北13公里,土地面积4000余亩,常住人口2200余人。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相对薄弱的小村。
“东马寨西马寨,中间夹个烂中寨。” 这句改革开放初期流传在村里周边的俗语,如今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别说村里的年轻人,就连上了年纪的村民,也说不清其中的来龙去脉。
“就是因为周边村子都有产业,中寨当时纯农业村子,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子环境差,村民收入也不高,所以流传开这个带着自嘲的话。”2021年换届选举时才卸任的“老支书”董建国,为村里奉献了50年,几乎参与见证了中寨村所有发展的历史节点,回忆起往事,语气中充满感慨。
转折点出现在1994年。当年,为了壮大集体经济,在董建国的带领下,村集体投资200万元建起了中寨村焦化厂,拉开了发展产业的序幕。到2008年,企业关停时,已为村集体带来800万元的收入。
在改革开放东风的吹拂下,世纪之交的中国,处处涌动着快速发展的热潮,各行各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在这股蓬勃向上的时代浪潮中,中寨村的产业布局也持续发力。1999年投资40.8万元,建起了面粉厂。2008年又投资1100万元,新建了一座化工厂,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至2015年停产时,结余资金2100万元,这成为了日后广为流传的“中寨村集体有几千万”传言的源头。
近年来,中寨村积极推动产业转型,成功盘活村集体土地资源,引进总投资1.9亿元的山西吕农生物有机肥项目,占地140亩,年租金收入稳定在56万元。积极承接杏花村汾酒专业镇建设之势,借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之机,引进酒类包装线项目,今年3月份开工,预计8月份即可投产,可实现42.6万元/年入股联营收益并提供约300个就业岗位,让村民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集体经济的持续壮大,带动了村民收入的稳步提升,也让“靠土地吃饭”的老思维悄然改变。
眼下,农业依然是中寨村的根基,但在新时代发展起来的农业已不是原来的模样。
“我们村不少人在这儿打工,我也跟着过来了,就是负责打掐、捆绑、采摘等工作,对我们来说也不累,在家门口每天就能有一百多元的收入,挺不错的。”在中寨村现代化的设施蔬菜大棚里,55岁的马彦青感慨着,说话的同时,指尖麻利地打掐着西红柿侧枝。
现代化蔬菜大棚是中寨村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农业产业项目,25个大棚,每年能产超过50万斤的西红柿。其中的优质产品,都被销往上海。
“大城市的要求高,高品质的西红柿才有销路,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去年我们上马了西红柿酱生产加工线,今年又建了一个130吨的冷库,预计能增收20余万元。”董建国介绍说。
村里不仅上马西红柿生产项目,还借助蜜桃采摘发展农文旅产业,近60亩的桃园,每年能产蜜桃15万斤,加上蔬菜大棚里的西红柿,仅此一条农文旅融合产业线,就能给村里每年带来56万余元集体收入。近两年,村里精心组织拍摄的宣传片《大美中寨欢迎四方来客》播出后,游客纷至沓来,采摘游成了“新农活”,带动30余万元的间接增收。
“中寨村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从‘高污染、低效益’向‘绿色环保、高附加值’的升级。”党总支书记董红江说,“这些年来,我们靠着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更带动了百姓生活节节高。”
蝶变:描绘城乡无差别的宜居生活图景
盛夏时节,走进中寨村,清新的空气裹挟着草木的芬芳扑面而来,整洁的街道蜿蜒伸展,宽阔的硬化村道四通八达,街心公园里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的枝叶将村庄勾勒成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致。“四季皆有风光,转角即是景致”,这是村民们对家乡最直观的感受。
伴随着“硬实力”的增强,中寨村的“软环境”也在同步提升。集体经济的“钱袋子”鼓了,中寨村首先想到的,是让村民的“好日子”落地生根。
1994年开始,伴随着焦化厂、面粉厂等村集体企业的稳步发展,村集体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便着手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先是投资数百万元,对出村道路、村内道路及街道进行全面硬化,彻底终结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困境。随后,投资建起免费便民澡堂,让全村人告别了洗澡难的历史。
养大车、跑运输是中寨村的特色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全村的大型运输车辆已累计超百辆。针对这一情况,中寨村投资10余万元打造了占地6000平方米的停车场,让养车户们再也不用为停车发愁。不仅如此,还分两期新建了130余套住房,不但进行了环境绿化,还引入天然气和集中供热,在节省土地的同时,大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拉近了城乡距离,让村民的生活品质向城市看齐。
“现在的日子好太多了!住得不比城里差,家门口有企业能就业,家里种的地,每年村里还统一帮我们春耕春浇,过年过节还要发福利,城里亲戚都羡慕呢!”在6月份刚建好的西红柿酱生产线上,61岁的韩月玲正和几位村民一起清理西红柿蒂,话语里满是自豪。虽然她们都已年过六旬,但村里产业的发展让她们在家门口每天还能有收入,生活充实又有奔头。
中寨村宜居环境的背后,是长效的维护机制。早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始之前,中寨村就组建了专业保洁队伍,每日清扫街道和文化广场,生活垃圾分类也在有序推进。“少扔一片垃圾、禁点一堆火”,如今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让村庄始终保持着干净整洁的模样。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源泉。
中寨村以阵地建设为抓手,先后完成了文明实践站、标准篮球场、党建综合功能室、公厕等设施建设。还积极开展 “传承好家风,争当文明户”等系列活动,引导群众孝老爱亲,重信守义,勤俭持家。从2013年开始,每年在农户中开展“文明户”评选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全村掀起“文明户户比 荣誉人人争”的热潮,让文化“软实力”浸润人心。
“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素质,更增强了大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现在的村民讲文明、爱整洁,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和睦。”董红江的话,道出了村庄发展的深层变化。
筑基:解锁“三治融合” 的乡村治理密码
良好的基层治理模式,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中寨村坚定不移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打造红色网格、创新基层治理,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厚植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
“凡是村里的大事,尤其是与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我们还完善了以村务、财务公开和民主评议党员干部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让村干部的各项管理行为都置于群众监督之下。”中寨村村委会主任段连锁介绍道。
这种“接地气”的民主实践,不仅解决了村务管理的难题,更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主人翁意识。
产业旺、环境美,更需治理优。中寨村的秘诀,藏在“党建红”引领的治理体系里。通过网格化管理,中寨村将法治教育作为基层治理的第一道工序,采取多样化形式组织开展群众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村民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意识。同时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制定符合宪法法律规定和政策要求的村规民约,让乡村治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在德治层面,中寨村通过完善道德标准体系、重建乡土信任,正民心、树新风,着力营造乡村德治氛围、维护乡村德治秩序。村里积极开展文明户评选、组建文体活动队伍、成立红白理事会,大力整治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坚决推进移风易俗。
良好的治理成效,让中寨村成为各级荣誉榜单上的常客。2005年—2011年,连续7年被吕梁市委评为五星级党支部;2004年—2017年,连续14年被吕梁市委评为文明村,2017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村”;2018年荣获“全国文明村特别奖”;2019年荣获“山西省文明村”;2021年荣获吕梁“全市先进基层组织”;2025年通过复核,中寨村成功保留了“全国文明村”称号。
民生实事一件件落地,幸福指数一节节攀升。如今,中寨村集体经济积累已达2000万余元,村民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每年定期发放福利,65岁以上老人享受额外补贴,冬季耕地还田、浇灌等农业服务由村里统一免费组织实施。
“中寨能有今天,是村干部带头干,村民齐心协力的结果。我们将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荣誉,继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让老百姓不仅住得舒心,更能过得安心、活得有奔头。”董红江表示。
从“烂中寨”到“新标杆”,中寨村用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产业的壮大带来了就业与收入,生态的改善营造了宜居环境,文明的浸润塑造了精神气质,民主的治理筑牢了群众基础。中寨村的发展,不仅是吕梁大地上无数个乡村振兴故事的缩影,更成为中国乡村在振兴路上的生动注脚。这里的故事证明,只要找准路子,久久为功,“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就不是远方的愿景,而是脚下的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