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三代行医的仁者风范
【人物简介】
钟南山,男,汉族,1936年10月出生,福建厦门人,中共党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他长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成果丰硕,实绩突出。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荣誉称号。2020年9月,获得“共和国勋章”。
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知名儿科专家,钟南山是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的儿子钟惟德是泌尿外科专家、曾获得中国泌尿外科最高荣誉“吴阶平泌尿外科奖”。一家三代人,秉承着仁心仁术的医家风范,传承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仁者家风,行走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
严父慈母不一般
钟南山出生于1936年,父亲钟世藩,母亲廖月琴。
钟世藩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他从小跟着自己的叔叔在厦门读书。1932年,钟世藩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之后赴美深造,顺利拿到医学博士学位。在一路的坎坷奋斗中,钟世藩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1946年,钟世藩任广州中央医院副院长兼儿科主任、岭南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1948年任院长。1949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聘为医学顾问。1953年,任广州中山医学院儿科教授兼主任。
廖月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廖氏家族,曾就读于厦门毓德女中。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也出自廖家,跟廖月琴的父亲是堂兄妹。家风的熏陶,鼓浪屿的秀美风光,毓德女中的开明教育,让廖月琴多才多艺、才能出众,后来廖月琴也考上了北京协和医学院。
1934年,钟世藩与廖月琴喜结连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躲避战火,钟世藩携一家老小西迁,一路上风餐露宿,到了冬天,全家人在贵阳安顿下来。
在那样的时局环境下,贵阳的生活不可谓不困顿。但是在父母呵护下,一家人过得也其乐融融。这样一个开明、温暖的家庭,让钟南山得以在阳光下成长,培养了他开朗、自信的性格。
钟世藩是典型的严父,平素不苟言笑。每次忙完工作上的事情都要辅导钟南山的功课,尽管那时候淘气的钟南山经常找借口溜掉。廖月琴从不训斥孩子,她总是带着微笑,耐心地听孩子们把话说完,和孩子们讲道理。在钟南山的记忆里,母亲是那样的善良有爱心,如果有人向她求助,廖月琴总会无私地施以援手。慈母的言传身教给钟南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还记得母亲给他讲《麦琪的礼物》,故事讲的是一对夫妻在圣诞节来临之际,为了让对方高兴,妻子卖掉了自己心爱的长发,为丈夫买了一条白金表链;而丈夫为了美丽的妻子,卖掉了心爱的手表,为妻子买回一把漂亮的梳子。这个故事里浓浓的爱让钟南山记忆深刻。
钟南山9岁时,把父母给的伙食费偷偷拿去买了零食,母亲诘问他的时候,他撒了谎,母亲知道后对他说了一句:“你这么做是不诚实的。”钟南山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更害怕严厉的父亲,不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一向严厉的钟世藩,只对儿子说了一句:“你自己想一想,你这么做是不是不诚实?”这句话比打骂还要深刻,至今还留在钟南山记忆里。
母亲让他知道了善良、仁爱和温柔,父亲则教会他勤奋、诚实和担当。尤其是父亲,他话不多,而且往往严肃,但是一切都在眼里:总能在关键的时刻用简单的话表达深刻的理,而且直扣人的心扉。
钟南山还记得自己上了高中后,父亲看他已经不再是个孩子,郑重地教诲道:“一个人要能够给世界留下点什么东西,才算没有白活。”这句话,让钟南山一生不忘。
医生父亲的言传身教
钟家三代为医,钟世藩是钟家的“医一代”,钟南山是“医二代”,钟惟德是“医三代”。
对于爷爷钟世藩为什么选择从医,钟惟德问过姑姑钟黔君。姑姑说爷爷从小生活困苦,自身经历了不少磨难,更看到当年时局艰难的环境下,人们颠沛流离,活着是何其不易,所以他选择了从医。尽管钟世藩是一个严肃的人,但他也是一个热爱学习、多才多艺的人,懂英语、德语、俄语,会拉小提琴,喜欢听音乐。
秉持一颗虔诚的心,从事了儿科,爱与责任就成了钟世藩一辈子的坚守。钟黔君曾问父亲,做儿科医生有什么要求,他说主要是“爱”孩子,从心底去爱,不管孩子怎样哭闹,都不要烦,因为小孩子有的还不会说话,诊断起来有困难,作为医生要发现孩子的“痛”。钟黔君在家看到父亲给孩子看病,检查的程序一定是全面的,喉咙、甲状腺、听心肺、摸肚子、手脚活动……而且他对病人和家属始终都保持尊重。
钟世藩不仅有着医学上精益求精的执着,在大是大非面前也有着清晰的判断。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卫生署署长前往广州,命令时任中央医院院长的钟世藩,携带医院的13万美元,全家连夜撤往台湾。但钟世藩深知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他没有服从卫生署长的命令,留在了广州。等到解放军入城后,他把医院的款项一分不少地移交给了当时的军管会。
后来钟世藩在全国率先创办中山医学院儿科病毒实验室,既搞科研又看病,有时下了班还给孩子看病,有的孩子太小,要上门应诊,不时还有人带着孩子到家里求医。钟世藩看病是有求必应、实事求是,绝不会多开一分钱的药,因为他认为小孩子有个恢复的过程,有时多喝水多睡觉、靠自身的免疫力就能好,所以他的原则是能不吃药就不吃,更不要轻易打吊瓶。
父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钟南山。因为钟南山名气大,通过各种途径来看病的人不少,他说“我只看病,不看背景”。不论病人的身份职业,他亲自检查、问诊,往往至少要30分钟才看完一个病人。他至今每周坚持出门诊,没有非常特殊的情况都“雷打不动”,因为在他眼里病人最重要。
“父亲对我的批评,其实是‘爱之切’,故‘苛之深’”
1971年,钟南山从北京回到广州工作。见到钟南山,70岁的父亲非常高兴,老人风骨依然,就像挺拔的大树。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当天晚上父子交流到很晚。听着钟南山讲述在外的经历,父亲突然问了他一句:“南山,你今年多大了?”钟南山一下子没明白父亲什么意思,毕恭毕敬地说:“35 了。”“哦,都35岁了,真可怕……”父亲意味深长地说完这句话,就没再说什么。
但是这句话却在钟南山的心里翻江倒海:自己都35岁了,却还一事无成。他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这句话激励着钟南山“把失去的时间找回来”。
自此,钟南山快马加鞭,在一年里写下四大本医疗工作笔记,瘦了24斤,换来的结果就是很快胜任了临床工作。
父子的对话,成为钟南山人生新的开始。多年以后,钟南山总是对别人说,他的医学事业是从35岁开始的。
钟南山曾在日记里写道:一般人都是赞扬我的多,可父亲总是批评我。父亲对我的批评,其实是“爱之切”,故“苛之深”。
1979年,由钟南山担任组长的16名中国留学生被派往英国深造。怀揣着热切的求学热情到了英国,但是迎接钟南山的却是一盆冷水:英国的专家认为这些留学生什么都不懂,不过就是来参观参观而已。
钟南山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改变了他们的偏见。1981年,在全英麻醉学术研究会议上,钟南山的实验报告被放到了大会发言的第一位,他纠正了英国权威的实验结果,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学习结束,爱丁堡方面希望他留下。然而,钟南山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钟惟德说,让父亲毅然回国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是对家人的牵念,更重要的应该是他多年未变的赤子之心。
钟南山出生之时,父母为他取名“南山”,一方面是因为出生地就在南京钟山的南面,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儿子能像山一样顶天立地、厚重广博、不惧风雨、志向远大。钟南山做到了,回国后45岁的钟南山第一次得到父亲表扬:“你终于用行动让外国人明白了,中国人不是一无是处。”
三代人的医德:一切为了病人
女儿钟惟月提起钟南山就说:“父亲对病人就像对亲人一样好,甚至比亲人还好。”这种医德,体现在钟家三代人身上。
钟世藩有一回给人看病,只开了一分钱的药。结果被病人家属误解,钟世藩却说这就够了,不需要再多了。他始终坚持这个原则,绝不为了迎合家属,做急功近利的事。
给人看病,钟南山有一个特点,他常说,不是靠他一个人解决问题,而是靠他组织大家来解决问题。“医生给人看病,不能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有时候,他看到病人存在呼吸系统疾病以外的问题,就去请其他相关科室的主任过来一起会诊。钟南山说:“病人到了你这里,你还是解决不了问题,那他找你有什么用呢?”
曾经有一位大学生正准备出国留学,却在其他医院检查出疑似肿瘤,顿时感觉天塌地陷一般。无奈之下,他找到了钟南山。自己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钟南山深知他的急切心情,二话不说专门抽出时间给他做了仔细检查,最后明确不是肿瘤。钟南山的诊断,让年轻学子的心“雨过天晴”。
钟南山在给住院病人看病时,总是先俯下身,把病人慢慢扶起来然后测血糖、做触诊,做完后再扶病人躺下,并帮着把被子掖好,因为这样可以拉近和病人的距离。所以,很多病人觉得能挂上钟南山的号,跟他聊会儿天,都能治病。
等查完房,钟南山直奔会议室。他的学生、护士、护士长、主治医生、主任医生等紧紧跟在后面。进了会议室,大家齐刷刷脱下白大褂,叠放起来,干净利落。开会时,结合每一位病人的病历、诊断等,每位医生、护士都可以发表看法。大家不分等级、不分长幼,只要是与病人相关的,都可以自由表达、讨论。因为钟南山想的是,怎样集思广益,以最佳的办法为病人解除病痛。这些病痛不仅是身体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
现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的钟惟德,也继承了这样的医德家风。以钟惟德的医术和地位,完全可以将挂号费提得很高,但是为了多看几个病人,他一直坚持80元的挂号费。来自潮汕地区的病人陈师傅是从事理发工作的,患有膀胱癌,有的医生建议做手术切除膀胱。陈师傅找到钟惟德,说自己还有三个小孩要抚养,如果做了手术挂着尿袋就没办法给客人理发挣钱了,希望能保守治疗。在钟惟德的治疗下,病人已经维持了六年没有恶化,而且每次来看病,科里都给陈师傅捐赠医药费。
在钟惟德的心里,这是爷爷、父亲经过多少年树立起来的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理念,他要传承下去。
一次,有人问钟南山:“同样是医生,您觉得儿子做得怎么样?”钟南山回答:“他跟病人交流沟通比我做得更好。”
从钟世藩到钟南山,再到钟惟德,三代人践行着从医的初心。“医生里,父亲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这是钟南山、钟惟德父子的共同心声。
选自《清风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