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质分红”到“精神共享”
——孝义市留义社区创建“全国文明单位”纪实
□ 本报记者 康桂芳
民生所指,即文明所向。一个真正的文明单位,不仅要有整洁的环境面貌,更要让生活其间的群众感受到温暖与尊重。
留义社区坐落于孝义市区西北隅,由村落改组为社区,占地面积达1.2平方公里,常住居民超万人,下辖七个居民住宅区,与十四家单位携手共建,是有口皆碑的全国文明社区。
走进孝义市崇文街道留义新苑,小区门楼两侧的一副楹联格外引人注目:“农民市民股民新民享金利,薪金股金租金多金惠民生”。穿过门楼,宽阔整洁的道路两旁花草簇簇,健身器材一应俱全,三五老人正在聊天、锻炼,不时有孩童奔跑嬉戏。
从昔日道路泥泞、矛盾重重的村庄,到如今设施完善、服务贴心的文明社区——当村民通过“薪金股金租金”实现物质殷实后,如何让服务真正“入心”?留义社区用十年时间逐步探索从“物质分红”到“服务入心”的深层转变。
从村庄到社区:党建引领下的治理转型
回溯世纪之交,留义村人均年收入不足1800元,是周边闻名的“穷村洼”。2000年,32岁的宋金锋接任村党总支书记后,通过“以地入股”引进企业,留义村变成了人人羡慕的“黄金地”。
留义村村民从农民蜕变为持股分红的股东,还顺利乔迁至崭新的安置小区。身份的转换显著改善了许多村民的经济状况,然而,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村民原有的乡土生活习惯与城市生活的冲突日益凸显。
2021年夏天,崇文苑小区遮雨棚事件成为典型缩影。当施工队刚准备搭建支架,就被几位居民拦住:“这棚子搭在楼门口,我们晾衣服都没地儿了!”因施工方案仅简单标注“修建非机动车棚”,未说明位置与功能,暴露出村集体管理模式下“重建设、轻沟通”的思维惯性,居民多次阻挠导致项目停滞。
村改居后,留义社区初期的物业是由村集体直接管理,由于管理不善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为了让村民适应城市生活、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水平,2011年正式组建留义物业公司。物业从最初服务3个小区的20人团队,发展壮大到如今30000多名员工,服务范围扩展到23家企事业单位和7个居民小区。但规模扩张也让管理陷入“重技能培训、轻思想教育”的误区,成为转型路上的“拦路虎”。
转型始于2022年3月——留义物业党支部正式成立,以“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为纲领破局。积极探索“红色物业”运行机制,在所服务小区及单位设立13个党小组,引领物业员工开展服务。各党小组周二在社区党委集体学习、组织生活会(物业党支部党员参会)推行“1+2”学习机制——每周一晨会分享1个一线服务故事、观看2个红色教育视频,同时建立“群众满意度测评+量化考核”的季度表彰制度。物业与小区党支部每月开展联席会议,在环境整治、节日活动策划等事务中实行“双轨议事”。长期的基层党建工作与物业工作的良性结合,使得留义物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各项业务能力持续增强。
2022年春天,随着“双轨议事”落地,崇文苑小区遮雨棚工程也提上日程。物业党支部将红色横幅挂进小区。党支部书记带领党员逐户沟通,随后在小区广场召开“板凳会”。物业与居民们共同协商敲定施工方案。这一举措得到了居民们的肯定,曾经的“矛盾地带”成为挂着“党员责任区”牌子的示范点位。
这套“红色组合拳”将物业管理公司塑造为“红色物业”典范,让服务真正下沉至居民日常生活。
从治理到服务:精密网格里的文明深耕
“3号楼2单元张大爷家的水管突发渗漏!”网格员武小花手机上方的警报声刚响起,她便迅速拿起工具包,一头扎进绵绵细雨之中。短短五分钟后,她携带着管钳,出现在张大爷的家门前——作为社区志愿服务队的积极分子,她在修理管道的同时,也不忘将新入住租户的信息一一登记。这种“服务中排查”的工作方式,恰是留义社区微治理的鲜活写照。
在“村改社区”的转型之后,留义社区的服务范畴已由原本的本地村民拓展至涌入的外来居民,单凭社区干部之力难以面面俱到。鉴于此,社区精心构建了“文明之声”志愿者服务队,依据党员们的专长,成立了“手拉手志愿者服务”“环境卫生志愿者服务”“道德教育志愿者服务”等覆盖全面、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小组。这种贴近民生的文明传播手段,迅速吸引了众多居民的关注和参与。
更精密的治理网格同步铺开:社区将辖区划分为“三级网格”——6个小区为一级网格,14名专职网格员持智能终端巡区;25个二级网格按50-100户设置,退休党员王秀兰每天带着记事本巡查;112个微网格对应10—20户,党员中心户的家门上都挂上“民情收集箱”。2022年以来,网格累计解决187件诉求:为贫困学子募集助学款30余万元,新增4处中心游园(含2处老年休憩区)、6个带儿童围栏的充电车棚,老旧小区加装3套健身器材和2套功放设备。
在优化硬件设施的基础上,留义社区巧妙地将传统的“枫桥经验”赋予了现代内涵。社区不仅斥资200万元对监控平台进行升级改造,而且还成立了由30人组成的调解委员会和巡逻队伍,构建起群防群治的坚强阵线。与此同时,孝义市公安局、团市委、物业管理中心等驻区机构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志愿者指导老年人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环保部门精心优化社区绿化环境,体育部门增设多样化的健身设施,确保了社区内每一群体的需求被关注、被满足。
为让服务更精准,社区依托2004年以来完善的“一户一档”,创新推出“新时代文明行为千分管理细则”,将垃圾分类、助老扶幼等行为细化为5大类400小项,分值与分红、家庭荣誉挂钩。
正如居民宋光耀所言:“如今邻里间的话题已不再是家长里短,而是相互询问‘你们家的文明积分涨了多少’,随着小区环境的改善,邻里之间的凝聚力也日益增强。”
从尊老到爱幼:全龄段服务织就温暖社区
六月的曹溪河留义康养中心,绿树掩映间飘着饭菜香。
“夜里按一下床头的智能呼叫器,护士三分钟准到。吃饭都是端到餐桌上,衣服脏了有人洗,过时过节给我们送礼物!”78岁的刘锦荣满脸笑容地说:“这儿比五星级酒店也舒服,工作人员懂我们的心思。”
刘锦荣作为2012年四星级敬老院的首批入住老人,他见证了留义社区养老服务的两次质变:从当年集体出资建设的标准化养老院,到2024年升级的智能康养中心——这里不仅配备了适老化护理床,还为每位老人建立了包含饮食偏好、健康指标的“个性化档案”。
老年照护之困、青少年及普通职工的文化需求,长久以来均为社区服务的棘手问题。留义社区积极引导辖区内的社会组织整理出多样化的服务清单,成功为社区内的老少群体构建了一个“全时全龄全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
与银发群体的安逸生活相呼应的,是社区对青少年成长的精心呵护。在占地10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150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阵地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孝义团市委“伙伴计划”落地社区后,聚焦社区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普遍性需求,组织开展特色鲜明、深入有效的思想引领和成长关爱服务,每年开展心理疏导、文体培养、法律普及、心理咨询、应急救援等活动200余次,服务青少年2000人次。
在关爱“一老一少”的同时,社区也为中间年龄段居民搭建起成长阶梯。免费开设的烹饪、旅游技能培训班里,42岁的失地村民张梅正跟着老师学习蛋糕裱花,她说:“比起每年拿分红,现在自己开店当老板更有底气。”这样的培训班年均培训430人次,不少居民通过技能提升实现了再就业。
当老人在康养中心安享晚年、孩子在兴趣班收获快乐、中年人在技能培训中找到价值,留义社区形成了全年龄段的文明滋养生态。“当老人能体面养老、孩子有梦可追、中年人有业可兴,文明就真正融入了社区的血脉。”这种代际间的温情传递,使留义的文明尺度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温度与深度。
从“村改社区”的转型阵痛,到如今多元共治的文明图景,留义社区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化作服务群众的“最美零距离”。“我们要让服务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当村民不再计较分了多少钱,而是讨论哪里的服务更贴心时,文明创建就真正落地了。”留义社区副书记宋嵘杰的话道出了这场转变的深层意义——从物质满足到精神归属,留义正在书写文明创建的新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