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人物

王雅宁:用智能灌溉为草莓“解渴”

□ 本报记者 王洋

2025年07月18日 10:09:16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看到老乡们踩着泥泞手动浇水,大棚里有的地方涝、有的地方旱,心里不是滋味。”吕梁学院大三学生王雅宁回忆起最初的研发动机。在柳林县农村调研时,传统灌溉的弊端让她印象深刻:沟灌、滴灌效率低下导致水资源浪费,人工操作成本高不说,还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影响草莓品质。

近日,王雅宁团队带着研发的草莓种植智能灌溉系统项目,参加了“先锋杯”第十二届“创青春”吕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用科技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

团队指导老师苏娟娟敏锐地抓住了问题核心:“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精准。”在她的带领下,团队梳理出智能灌溉系统的核心架构,明确数据中枢、边缘设备、智能逐日系统等模块的逻辑关系,确定了“物联网+农业”的技术路径。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多层土壤信息采集装置等硬件,结合云计算与AI算法,实现草莓生长环境的精准监测与灌溉施肥自动化。

王雅宁算了一笔账:“草莓果实膨大期需水量达80%,传统灌溉要么浇不透,要么浇过量。我们的系统能根据不同生长阶段自动调整,像给作物‘精准输液’。”

三重优势破解产业难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个学生团队的项目展现出独特优势。技术上,多层监测搭配太阳能供电,特别适配北方干旱地区;成本上,初期投资比进口设备低30%;服务模式上,“技术+服务”的打包方案,涵盖安装、培训和远程运维,让农户用得放心。

“如果当地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使用我们研发的草莓种植智能灌溉系统,不仅能提升产量,还带动了采摘游,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这种模式精准对接了柳林县的草莓产业政策,农业保险补贴、节水设施扶持等政策红利,让技术落地更顺畅。”王雅宁举例说。

“数据不会说谎。”王雅宁对项目效益了然于胸:如果成功落地,水资源利用率能提升40%,草莓亩产增加20%,一级果率提高15%,人工成本降低50%。在柳林县500亩示范基地的测算中,仅硬件销售就能达到250万至400万元。

除了硬件销售,团队还规划了多元盈利路径:云端数据订阅服务按年收费500至1000元/亩;设备运维收取硬件售价10%至15%的年费;与农资企业合作推送精准施肥方案,按肥料销售额分成;甚至能通过提升草莓品质(糖度提升1-2度),对接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取溢价分成。

这些效益的背后,是对市场痛点的精准把握。目前市场上的智能灌溉系统多面向大型农场,而王雅宁团队的项目主打轻量化设备和简易Web终端,适配占比超70%的中小种植户;多数系统仅监测表层土壤,他们则采用30-90cm分层采集,精准反映草莓20-40cm主根系的水分需求,填补了深度监测的空白。

谈及未来,王雅宁的规划清晰而务实。短期目标是1年内完成柳林县1000亩示范基地建设,硬件销售突破1000万元,获得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认证;2年拓展至山西全省,用户数超5000家;3年实现盈亏平衡,向陕西、河北等地输出技术。长远来看,3-5年内要成为华北地区智能农业领军企业,研发第二代AI灌溉系统,集成无人机巡检与区块链溯源,打造“种植-销售”闭环生态。

为了实现目标,团队制定了精准的营销策略:核心用户锁定50-500亩规模的草莓种植园、农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突出“三层土壤监测+太阳能供电+千元级入门成本”的差异化卖点。线上入驻京东农业、阿里巴巴,通过抖音等平台科普引流;线下参加全国农业展会,与地方农业农村局合作举办技术培训会,还与农资经销商分成合作,推出“设备分期+产量担保”金融方案。

“农业的现代化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就在一土一肥、一草一木里。”王雅宁说,希望用青春力量让智能技术扎根乡土,让更多农民尝到科技兴农的甜头。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这个年轻团队正迈出坚实的创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