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峰:无影灯下“谈骨论筋”
□ 本报记者 冯海砚 梁英杰
无影灯下,他的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手术器械在他手中灵活穿梭,如同在骨缝间跳舞。“稳住,患者关节腔压力有些波动。”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打破了手术室里紧张的寂静氛围。这是吕梁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二病区副主任薛晓峰正为一位复杂关节损伤患者进行手术的场景,而在他20年的从医生涯中,这样的场景早已是家常便饭。
初见薛晓峰,44岁的他眼神中透露出沉稳与坚毅,常年在临床一线的工作经历,让他既有精湛的医术,又有对患者如亲人般的关怀。“您好,今天感觉怎么样?伤口还疼不疼?”在病房里,他总是以这样温和的问候开启与患者的交流。“薛医生,多亏了您,我这腿才有了希望,您每天都来关心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您。”一位刚做完手术不久的患者紧紧握着薛晓峰的手,眼中满是激动与感恩。薛晓峰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恢复得不错,以后还是要注意保养,有任何问题随时联系我。”简单的对话,却饱含着医患之间的信任与温情。
“打破技术壁垒、创新诊疗方法”是薛晓峰不懈的追求。2020年,他在医院首次提出并独立开展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等研究。研究过程中,他无数次在实验室与手术室之间奔波,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整个研究过程严格遵循源于临床、高于临床、回归临床的科学实践,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实现了吕梁市骨科领域的重大突破。
2021年,在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号召下,薛晓峰毅然担任中国(山西)第24批援多哥卡拉医疗队队长,与医院的5名队员积极响应,逆行出征。临行前,他对同事们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要把中国的医疗技术和爱心带到非洲大地。”抵达多哥卡拉后,当地艰苦的医疗条件让队员们大吃一惊,设备陈旧、药品短缺、传染病肆虐。但薛晓峰没有退缩,他带领队员们迅速投入工作,在援非期间,充分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赢得了当地人民的高度赞扬,并被国家卫生健康委授予“2021年卫生援外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称号、多哥卡拉卫生部授予“突出贡献奖”,圆满完成了这次援非任务。
2022年6月,薛晓峰援非归来后,立刻投入到吕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疗工作中。他带领医疗团队开展了多项肩关节镜和膝关节镜新技术、新项目。“我们要让老区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先进的医疗技术,减少他们外出就医的劳顿之苦和经济负担。”他坚定地说。为了让新技术尽快应用于临床,他和团队成员加班加点,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如今,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吕梁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二病区得到了很好的救治,患者和家属的好评如潮水般涌来。
“除了日常的临床工作和科研创新,薛晓峰还积极参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骨关节康复公益活动暨集善扶贫健康行活动和医院组织的义诊活动呢。”在采访中薛晓峰的同事忍不住插话,薛晓峰微微一笑回忆道:“在一次义诊中,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骨头疼了好久,一直舍不得到医院检查,我们上门义诊活动不仅缓解了老人骨头疼的症状,还消除了老人不愿到医院就诊的顾虑,这也是我坚持参加义诊的原因。”
“用力去做,只是合格;用心去做,才是优秀。”这是薛晓峰的工作信条。无论是在手术室里争分夺秒地抢救患者,还是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无论是在异国他乡无私奉献,还是在老区为百姓健康奔波,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到每一项工作中。他用仁心仁术守护着患者的健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