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市梁家原村
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新样板
□ 本报记者 梁瑜
在孝义市兑镇镇东南隅,有一个曾经面临土地撂荒困境的村落——梁家原村。如今,这里阳光和煦,石磨悠悠转动,孩童们欢快地围着柿子树,游客们在农耕文化馆内参观。梁家原村正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华丽转变。
土地流转破困局
梁家原村拥有2484亩耕地,过去因农业产出低、收益少,土地撂荒现象严重。村“两委”携手孝义市丰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新采用“党建+公司+土地+农户”的模式,流转近千亩土地。这一举措,既增加了村民的租金收入,又激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打造注入活力,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迈进。
2024年,村集体进一步探索“智慧共享农田”模式。规划8亩土地作为智慧共享农场,划分为每块18—30平方米的小块。同时,安装监控、智能水管等基础设施。除自留部分供日常使用外,其余土地全部出租认养。认养人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监控土地状况,既可以闲暇时自主参与浇灌,也能选择村民代管服务,实现除草、浇水、采摘、派送等一站式体验,年出租认养收益可达到8—10万元。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服务水平,还带动村民多渠道增收,让土地收益实现翻倍。
小杂粮撬动大市场
针对传统杂粮附加值低的问题,村股份经济联合社投资400万元建成集加工、观光、体验、销售于一体的农耕文化园。采用“党支部+第三方企业+合作社+股民”的运行方式,改造原有杂粮加工车间,产品涵盖高粱、小麦、绿豆等十多种杂粮。形成以杂粮加工为核心的经营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升级,让“小杂粮”成为“致富粮”,为乡村全面振兴积蓄力量。
农耕文化园不仅是加工场所,更是文化传承和产业延伸的平台。园内陈列着20世纪的农耕器具和文史资料,再现传统生产场景,成为青少年研学基地;配套杂粮餐厅,将产业链从田间延伸到餐桌,开启乡间“舌尖经济”。
乡村旅游
激活沉睡资源
梁家原村坚持“以游促农,以农带游”的发展思路,依托柿子、核桃、水库景观等资源,瞄准青少年研学游和乡村旅游市场。通过改善村级道路等基础设施,打造出集休闲旅游、研学农耕、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农耕文化园,年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沉浸式农事体验成为核心卖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乡村魅力。
村里还与学校合作,将课堂搬进田地,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增长农耕知识,体验农耕乐趣。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