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铮铮铁骨 展浩然正气

——追忆兴县著名教育家白文喆

2025年07月19日 10:37:04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 白士宝

他,很平凡,只是一位普通的教书先生;他,又很不平凡,面对强敌,敢于亮剑,以慷慨就义的壮举撑起民族脊梁。

在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无数共赴国难、大义凛然的仁人志士,兴县著名教育家白文喆便是其中之一。面对日寇残酷的“三光”政策,白文喆威武不屈、慷慨就义,充分彰显出老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其事迹至今在晋绥红色根据地广为传颂!

白文喆,字双峰,1868年(清同治七年)生于兴县蔚汾镇乔家沟“旗杆院”白氏祖宅。白家是书香门第,祖辈为耕读世家。白家的客厅门两旁悬挂着两幅金字治家楹联,上联为“忠孝两字传家国”,下联为“万卷诗书教子孙”,座右铭是“读书最乐,为善最高”。白文喆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知识熏陶的氛围中长大的,16岁考中禀生,后经府试选拔为岁贡,成为兴县晚清进士温亮珠的得意门生。

白文喆一生酷爱书法,嗜书成癖,家里书房四周全部由书架构筑而成。他熟读“四书五经”,在中国历史方面造诣颇深。他读书虽多,却不拘泥于前人的条条框框,反对浮夸虚构的文风,主张写历史一定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这种治学态度也塑造了其孤傲耿直的秉性,因此,在文人学士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刘训山先生编撰《兴县新志》时,曾多次向白文喆请教;兴县中学文史教师刘菊初(清末离石县优贡)将孙嘉淦的《南游记》注释完毕后,曾数次送交白文喆审阅、修正。白文喆不仅认真细致审核文稿,而且凭借丰富的知识,对文稿中的多处语法错误、修辞表达及标点使用一一予以纠正。

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下令,要求各地大办学堂,培养人才。白文喆与本县一些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一起创办了嵋山书院(原址在今兴县初级中学旁),广招人才,兴学育人,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学堂设有国文、地理、历史等学科,来自陕西神木、府谷,临县、方山、岢岚、五寨、岚县、保德等地方的学子纷纷前来就读。嵋山书院存续期间,为兴县及周边县市培育出了大量优秀人才。老师们经常在课堂上给学生们灌输爱国主义思想,揭露清政府的卖国行径,鼓励学生们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牛友兰、孙良臣、刘少白、刘训山、温宪珺、张立等这些嵋山书院的优秀学子们,在老师们的教诲下扶危济困,与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他们的事迹成为嵋山书院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篇章。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血洗兴县县城,嵋山书院也未能幸免,惨遭焚烧,片瓦不存。白文喆携全家六七口人(最小的婴儿还在襁褓之中),前往奥家湾乡的一个偏僻山沟——太平沟避难。他带着大量书籍和家眷躲藏在一个废弃的土窑洞中,本以为太平沟会是太平的,不曾想日寇顺着山脊从岚县偷袭兴县而来,第一站就来到了太平沟村。当时正值隆冬,天下着大雪,村民们见日寇进村了,纷纷四处逃散。白文喆的老伴得了伤寒病,她怕传染给村民,就只让儿子、儿媳和孙辈们跟着老乡一起躲在一处山崖中,她和老伴白文喆相互搀扶着藏身在一处山崖下。日寇进村后四处烧、杀、掠、抢,见村民就杀。在山崖下,日寇抓住了白文喆和他老伴,让他带路,到村庄屠杀老百姓。白文喆听后大声呵斥道:“‘小鬼子’,我堂堂一个中国人,岂能为犯我国土、辱我同胞的敌人带路,去残害更多的乡亲们?死不可怕,当汉奸、卖国贼决不可能。”面对穷凶极恶的日寇,白文喆敞衣露出胸膛,说道:“要杀就朝这里开枪吧!”日寇气急败坏地叫嚣着,挥舞着枪支朝白文喆胸膛连刺数刀,残忍地杀害了他和老伴。

那次日寇在太平沟村共杀害了63位无辜百姓。之后,一区区委在孙家崖村为死难者举行了追悼会,兴县县委、宣传部部长沈越,区委书记马柏树亲自到会为死难者一一立了牌位,追悼会开得简朴而隆重。会上,沈越部长表扬了白文喆在凶残的“小鬼子”面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盛赞他是一位具有高尚民族气节的老贡生、老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