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蝉鸣里的人生课

□ 程建军

2025年07月22日 10:27:10 编辑:

人生一世,蝉鸣一夏,总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创造自己的价值。去年盛夏,我在山东邹城的书院研学,夜阑人静时,窗外老槐树上的蝉鸣忽然漫进来——那声音不似白日的聒噪,倒像无数细碎的金石相击,带着股执拗的清亮。同行的老者说,蝉要在地下蛰伏三五年,甚至十数年,才换来这几十天的放声,它们是在用整个生命呐喊啊!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了范仲淹,想起那些在困顿中依然奋力向上的灵魂。

范仲淹幼年丧父,随母改嫁,生活过得十分艰苦。在寺中苦读时,一锅粥凝结后划成四块,配点野菜,便是他一天的伙食。寒冬腊月,砚台里的墨汁冻成坚冰,他便呵气融冰再写;深夜倦极,就用冷水浇脸提神。旁人笑他自苦,他却在《睢阳学舍书怀》中写道:“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以颜回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自勉,可见其心志之坚。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范仲淹没有因贫寒自暴自弃,反而在寺中佛灯与案头书卷间,立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愿。后来,他戍守西北,击退西夏侵扰,写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苍凉;主持庆历新政,力图革除弊政,留下“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担当。从寒门孤儿到千古名相,他凭借读书劈开命运的枷锁,在最低的境遇里,活出了最高的境界。

那晚在邹城,我对着月光细读《范文正公集》,窗外的蝉鸣愈发清晰。忽然懂了,蝉的呐喊从不是徒劳的喧嚣,那是对光明的应答;范仲淹的苦读也从不是盲目的坚持,那是对理想的奔赴。古人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真正支撑人走过“无人问”的,从来不是对“天下知”的渴望,而是如蝉一般“非鸣不可”的信念——哪怕只有一夏时光,也要让声音穿透云霄;哪怕身处泥泞,也要让志向照见山河。

我们无法选择出身,就像蝉无法选择破土的季节,但读书恰如蝉蜕,能让平凡的生命挣脱束缚。“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那些在书页间熬过的夜,会化为向上的阶梯;“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些从文字中汲取的智识,会成为对抗平庸的铠甲。就像去年夏夜的蝉鸣,它们或许不知道自己的声音能传多远,却依然拼尽全力去唱——这何尝不是一种启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活得多久,而在于是否发出过属于自己的声音;人生的高度,不在于起点多高,而在于是否用尽全力向上攀登。

如今再想起那个夜晚,蝉鸣仿佛还在耳畔。那声音里,有范仲淹在书院苦读的身影,有无数普通人在困境中不放弃的执着,更有一个简单的真理:读书不是为了逃离生活,而是为了让我们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有勇气像蝉一样,对着世界放声歌唱。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总要让它响一点,再响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