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侯渊成:“日日行,不惧千万里”

□ 本报记者 阮兴时

2025年07月30日 09:44:31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成柏

清晨的微光刚漫过村头的老槐树,汾阳市栗家庄镇石家庄村的街巷里就响起了熟悉的招呼声。“大娘,早啊!”“叔,吃了没?”……到村工作大学生侯渊成沿着田埂边走边问候,裤脚沾着晨露,开启了又一天的工作。

办公室的桌上,摊着一叠叠冗杂的报表清单。侯渊成指尖划过纸张,上面记录着全村326户人家的基本情况:26户低保户的生活近况、19户重度残疾人的帮扶需求、1户五保户的照料安排,还有特殊监测户二宝家的最新数据。“农村工作就得细,轻重缓急得拎清楚。”他一边在笔记本上标注重点,一边盘算着当天的任务——查看“书记工程”南崖桥的情况,再去二宝家看看暴雨后的状况。

驻村的日子里,侯渊成的脚印遍布村里63条街巷。从给每条巷子定名建档,到参与村庄网格划分;从房屋一体确权的资料收集,到村里财会账务的规范报送,他像熟悉自己的手掌纹路一样,摸清了村庄的每一个细节。村民们都说:“有事儿找渊成,准没错。”

“小侯,走!去桥上瞅瞅!”村党支部书记蔡书记推门进来,额头上还挂着汗珠。两人快步走向村南,目标是那座牵动全村人心的南崖桥,脚下的土路被昨夜的暴雨淋得有些泥泞。

这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双孔砖混拱桥,长5米、高7米,别看规模不大,却是连接村里80%耕地的“生命线”——桥的那头,是村里450亩优质核桃园和粮食主产区。经年累月的风雨侵蚀和洪水冲刷,让桥基早已严重受损,加上桥面狭窄,早就成了村民们口中的“危桥”。经过村“两委”、党员和村民代表反复商议,拓宽改造桥梁的方案终于定了下来,成了村里的“书记工程”重点项目。

昨夜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侯渊成和蔡书记心里始终不踏实。尽管提前组织人员对桥梁周边做了防护,但站在桥头,两人还是忍不住凑近查看:桥体有没有新增裂缝?护坡的石块是否松动?“还好,防护措施起到了作用。”蔡书记蹲下身摸了摸桥基,松了口气。侯渊成掏出手机拍下桥面细节,在工作群里叮嘱施工队:“雨停后抓紧检查设备,确保后续施工安全。”

离开南崖桥,两人径直走向监测户二宝家。二宝是村里唯一的监测户,一场突如其来的心肌梗死,加上多年的糖尿病,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成了村里重点关注的对象。

“哥,我们又来了!”侯渊成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二宝正坐在炕沿上剥玉米。“昨晚那雨下得急,房子没漏雨吧?墙皮有没有裂?”

“没啦,没啦!”二宝连忙摆手,眼里带着笑意,“上次你们帮忙修的屋顶,结实着呢!”

拉过小板凳坐下,侯渊成的问题像连珠炮似的涌出来:“孩子今年上学有没有什么困难?”“孩他妈在镇上务工,这个月工资结了没?”“前阵子住院,医保报销手续都办利索了吧?”

二宝听着,时而点头应答,时而挠头憨笑。遇到“医保报销比例”“务工收入核算”这类专有名词,侯渊成就得放慢语速,用汾阳方言一遍遍解释,直到二宝脸上露出“明白了”的神情。临出门时,侯渊成从包里掏出记满问题的纸条,在“房屋安全”“子女就学”“医疗保障”几项后面打了勾:“有啥困难随时找我们,别客气。”

暮色四合时,侯渊成和蔡书记踏着夕阳往回走。晚风裹着玉米地的清香,混着泥土的湿润气息,让人心里格外踏实。驻村的日子,就这样在走家串户、琐事处理中一天天重复,却又在细微的变化里悄悄不同。

夜里,村委会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侯渊成在笔记本上写下:“南崖桥需加快材料进场”“二宝家孩子教辅费可申请教育补助”“村头排水沟需疏通”……窗外,月光为村庄披上轻纱,远处传来几声犬吠,伴着偶尔的虫鸣,构成了乡村夜晚特有的宁静。

“日日行,不惧千万里。”侯渊成合上笔记本,心里清楚,明天等待他的,依然是查看桥梁进度、倾听村民诉求、处理各种新冒出来的琐事。但他更明白,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坚持,让“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有了最生动、最温暖的注脚。

乡村振兴的画卷,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铺就的。就像侯渊成这样,无数驻村干部在田间巷陌间的默默穿行,在家长里短中的耐心倾听,在一点一滴中的踏实作为,才让这幅画卷有了最动人的色彩。而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村庄,值得每一个守护者,用最朴实的脚步去丈量,用最诚恳的心去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