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辛村:党旗映金浪 麦收别样忙
□ 本报记者 王洋
南风拂过交城县夏家营镇的田野,金色麦浪便翻涌起来,沉甸甸的麦穗在阳光下泛着油光,空气中飘着麦秆的清香——又到一年“三夏”大忙时。大辛村的麦田里,收割机轰隆隆地穿梭,党员干部的红马甲在“金色海洋”里格外醒目,一场由党支部领航的麦收攻坚战,正火热上演。
支部扎在田埂上,麦收有了“主心骨”。“老王,你家三亩麦子下午就能收完,晾晒场我已经给你留好位置了!”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俊强拿着对讲机行走在麦田边,裤脚沾着泥土却步履轻快。
大辛村把党支部阵地直接搬到了麦收一线,成立“夏收”工作组,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分片包干,从农机调度到晾晒场地,从运输路线到仓储安排,每一个环节都有人盯、有人管。
“前几天我家收割机坏在地里,正着急呢,工作组半小时就联系来维修师傅,一点没耽误农时。”村民王栋华望着装满麦粒的麻袋笑得合不拢嘴。截至目前,工作组已协调解决农机短缺、晾晒场地不足等问题8件,麦收期间实现“零纠纷”“零事故”,党员干部的身影,成了麦田里最稳的“压舱石”。
红马甲穿梭麦浪,志愿服务暖人心。“师傅,喝瓶水歇会儿!”在村头的农机接待服务点,党员志愿者们正给农机手递上矿泉水,旁边的桌子上,藿香正气水、扳手钳子摆得整整齐齐。这支由20余名党员组成的“麦收先锋队”,成了麦收战场上的“多面手”:有人蹲在田埂上帮农户清理杂草,有人拿着本子记录各地块收割进度,有人骑着三轮车来回运送收割好的麦子,红马甲在麦浪中移动,像一簇簇跳动的火焰。
“王大爷,您年纪大了别着急,我们帮您把麦子运到晾晒场。”王栋华看着党员们帮自己装袋、搬运,眼角的皱纹里都盛满笑意。
全链托管添动能,麦粒变成“金豆豆”。“往年收麦忙得脚不沾地,今年啥也不用管,合作社全给办了!”村民孙呈明站在村集体晾晒场边,看着自家小麦被均匀铺开晾晒,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大辛村深化“党总支+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出“统一收割、统一晾晒、订单加工”全托管服务,从麦秆还田到麦粒入仓,农户全程当“甩手掌柜”。
在面粉加工车间里,新收的小麦正通过流水线变成雪白的面粉,包装上“大辛粮品”的字样格外亮眼。“通过深加工,每斤小麦能多卖1.2元,今年种植小麦1350亩地算下来,村集体能增收30多万元!”王俊强算起增收账,满脸自豪。
麦收正酣,夏种已始。田埂边,党员干部正带领农户抢墒播种玉米、土豆等,新翻的土地里播下秋粮的希望。从金色麦浪到翠绿禾苗,大辛村用党建红护航丰收黄,让田野间的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乡村振兴的坚实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