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宋彦儒:用AI架起无声世界的沟通桥梁

□ 本报记者 王洋

2025年08月01日 09:54:35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成柏

在第十二届“创青春”吕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一个专注于打破听障群体沟通壁垒的项目格外引人注目——Gesture Link动态手语AI实时翻译系统。参赛项目的核心成员宋彦儒,带着团队历经数年打磨的成果,展现了科技如何为残疾性听障人群点亮“有声世界”。

“中国听障人士约2782万人(中国残联2024年数据),但全国专业手语翻译仅不足1万人,《中国残疾人》杂志2020年报道,公共服务场所的手语翻译覆盖率不足3%。”宋彦儒直指听障群体的生存困境。在参与Gesture Link项目前,她曾走访多家特殊教育学校,亲眼看见听障学生因沟通不畅错失课堂互动的无奈。

作为算法优化实习生,宋彦儒面对的首个难题是手语动作的“形近易混”。“比如中国手语中‘谢谢’和‘对不起’的手部动作相似,仅靠单一视觉识别容易误判。”她解释道,团队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融合轻量化神经网络与时空特征,“就像人类理解语言要结合上下文,AI也需要捕捉动作的时序变化。”

通过分析上万小时的手语视频数据,宋彦儒和团队发现,不同手语动作的腕部旋转角度、手臂运动轨迹存在细微差异。他们将这些特征转化为数学模型,在原有算法基础上增加时空维度分析,最终将识别准确率从88%提升至93%,为后续突破98%的行业领先水平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把模型计算量降低了20%,普通手机也能流畅运行,不用依赖高端设备。”

在软件开发中,宋彦儒主导设计的“语音播报+文字放大”功能暗藏巧思。“听障用户更依赖视觉接收信息,我们把字体放大至系统默认的1.5倍,同时优化触控区域,让指尖操作更精准。”数据显示,优化后用户操作失误率下降35%,这意味着更多老年听障者也能轻松使用。

“真正的技术突破,要能在实际场景中经得住考验。”宋彦儒特别提到Gesture Link的多人同步识别功能。在残障学校的课堂试点中,系统能同时捕捉老师和6名学生的手语互动,实现问答环节的实时翻译。“有位老师反馈,以前一节课最多能解答3个学生的问题,现在能同时回应的人数更多,课堂效率提升了两倍多。” 跨国场景的适配则体现了技术的包容性。宋彦儒团队调研发现,美国手语(ASL)的语法结构与中文手语完全不同,“比如表达‘我爱你’,中文手语是‘我→爱→你’的顺序,ASL则是同时比出‘I’‘Love’‘You’的复合手势。”为此,他们为不同手语体系建立独立模型,再通过跨语言转译算法实现无缝切换。

“在医疗场景中,医生可以借助Gesture Link与听障患者顺畅沟通,准确了解病情,提高诊断效率与治疗效果。”宋彦儒说,这样的案例让团队确信,技术不仅能消除语言障碍,更能增强听障群体的社会参与感。

谈及未来规划,宋彦儒眼中闪烁着期待。团队正在研发的AR眼镜原型,将翻译文字直接投射到视野中,“就像给用户戴了一副‘实时字幕眼镜’,开会、逛街时不用低头看手机。”她透露,这款设备采用光波导技术,文字显示清晰却不遮挡视线,还能通过红外传感器区分“有意手势”和“无意动作”,避免误触发。

车载场景的适配则关注听障司机的安全。“系统会过滤车内杂音,优先识别司机的手语指令,比如‘打开空调’‘导航回家’,如果检测到驾驶员注意力分散,会自动暂停翻译功能。”这项功能计划明年纳入产品迭代路线。

对于风投后的发展,宋彦儒有着清晰的蓝图:“1—2年先完善双向翻译功能,实现语音转手语的实时生成;3—5年在全国建立20个服务网点,让每个地级市的听障群体都能享受本地化支持。”更长远来看,她希望构建手语生态系统:“不只是翻译工具,还要有手语学习社区、就业支持平台,让听障者不仅能‘听懂’世界,更能被世界‘听见’。”

采访尾声,宋彦儒展示了一段用户反馈视频:一位听障女孩通过Gesture Link与外婆视频通话,当外婆的语音被实时转化为文字时,女孩眼里泛起的泪光让在场者动容。“这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她说,科技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平等地连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