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村的守坟人都到哪里去了
□ 马明高
火车头。一辆旧式的蒸气式火车头正向我们冲来!就是我们小时候常见的那种蒸气式火车头!后面是一列一列的绿色车皮厢。绿色车皮厢窗户下的白色横条上写着“仁义——幸福”。
仁义村什么时候有火车啦!人们惊喜地叫喊着,为生活中经常意想不到的变化而大吃一惊。有的爬上了火车头,有的爬进了绿皮车。原来这里面是餐厅,可以吃饭、烧烤、喝啤酒、喝咖啡。
可热闹啦!后面还有巨型的双卡式录音机、老式收音机等等。我们一下子就觉得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那种发自内心的高兴劲儿真的是无法言语。走过去仔细一看,都是新出来的一间一套的售货车。
这就是到仁义村旅游打卡的地方。
上次来的时候,仁义村还没有这些火车。是仁义村真正的火车头——村党支部书记付建文领着我们在村口东面的白色房子里参观了他们刚刚收获的芦笋。那天,付建文穿着黑裤白色细蓝格衬衫,清清爽爽地给我们讲解着。地上的那些芦笋比他还清爽。一大群年轻妇女正低头打理着这些芦笋,整捆装袋入箱,即将发往全国各地。这些刚刚被采下剥出的笋芯,翠绿娇嫩,真的是嫩得可以掐出水来,散发着一股一股自然的清香。付建文的脸上充满欣喜的光泽,说他们村从2015年成立芦笋农民种植合作社,采用“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种、产、销一体化。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下功夫搞绿色种植,现在芦笋远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种植面积突破千亩,年销售额达165万元,村集体年收入50余万元。关键是,芦笋产业带动了加工、包装和物流等产业发展,带动就业160余人,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村东门口火车头的正对面,就是一大片广阔的绿色田野,成块成块的,被条条阡陌分割。我望见有三三两两的农民正在低头劳作着。
这次来没有见到付建文。见到村里的一位老村民。老村民头发花白,清瘦脸膛,长着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说俺们村全靠两个产业,一个是绿色产业,一个是红色产业。绿色产业除了芦笋农民合作社以外,还有一个丰果山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红色产业现在是越做越大。由一开始的“毛泽东像章展馆”逐步发展出“毛泽东图片展馆”“永远跟党走”党史镜鉴馆、孝义党史馆、乡村记忆馆、农耕展馆、廉政教育展馆和科技馆“八大馆”。这两年红色旅游可火啦!带动了村里的农家乐、民宿和餐饮业。从村牌楼一进来,就是俺村的正街,街两旁都是新升级改造的民宿、农家乐。“毛泽东像章馆”门口的那间便利店非常热闹,雪糕、饮料、小零食和文创产品卖得很快。开便利店的后生叫那志强,告诉我说,他过去从事建筑消防工程,常年在外漂泊,根本顾不上家里的媳妇和孩子们。去年,见村里的旅游发展得这么火热,就盘下了这一间小铺子,开起了便利店,买卖还真不错。那位老村民也说,你们没去村东面的“知青农家院”和“知青烤场”里逛?可火红啦!都是卖好吃的,特色美食,乡土风味,晋食品牌,那可是真真巴巴的美食街和美食广场!
老农民说得我立刻就流口水了。我和朋友在“知青农家院”吃过两次,价格不贵还挺好吃的,是地地道道山西味道,家常便菜,但就是好吃。
旧的村委会办公楼现在已改造为游客服务中心。从这个红色广场出去,对面是一座青砖厚瓦砌建的古式建筑。它就是“永远的东方红”展览馆。是付建文收购了一家老式四合院,投资千万余元加盖二层改建而成。古式门楼正上方的牌匾上,书写着两个绿色的大字:“厚德”。两边门柱上刻有对联“治家有道勤与俭,处世良方耕与读”。一进大门,就是一个照片,一幅“鹤鹿同春”的圆形浮雕扑面而来。一只站立的鹿翘首仰望,清雅的仙鹤展翅高翔,上面的琴棋书画、梅兰竹菊,四角飞翔而来的蝙蝠,周边的葡萄和各种花草都带着吉祥的气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这一切,让人顿感厚重与静谧。进了这个厚重大方的褐色大门,就是一个广阔无垠的红色世界。从“伟人源缘”“光辉历程”“风华绝代”到“传奇经典”“旷世奇才”“红色传承”,各个展厅紧密衔接,一贯而下。真实的历史图片,珍贵的老物件,各种毛泽东语录、选集和诗词,一张张红色画报,一枚枚各个时期的毛主席像章,让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这个展馆2000余平方米,展有毛主席像章十几万枚,奖章纪念章十万余枚,书籍和照片一万余件,瓷器一万余件。据介绍,展出的仅为付建文所有收藏品的三分之一。
我每来一次都要被激动一次。心想,付建文这个人对毛主席是多么热爱啊!这条红色文化的收藏之路是多么得艰难啊!他对我说过,上世纪70年代,他十多岁的时候,就喜欢上了毛主席像章,就开始用父母给的零花钱,买毛主席像章。这些都是他一件一件收来的,年轻时全国各地到处跑,每一件藏品都有故事,都有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有不少搞收藏的朋友要买他的这些藏品,他坚决不卖,说所有的像章、奖章、纪念章、书籍等藏品都不卖,给多少钱也不卖。如果那个地方需要展览,尽管拿去展,但坚决不卖。他心里早就有底了,等他挣下钱,攒够钱,一定要好好地建一个大大的毛主席像章展览馆。从此,他跑运输,建焦化厂,都不忘他的收藏事业。2008年,他被当选为仁义村的党支部书记。一上任,他就开始琢磨如何让红色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但是,我没有想到,他会把仁义村建设得这么美好。现在,我们走在仁义村的任何一条街巷,站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感受到浓郁的红色文化扑面而来。一条百米长的街墙,逶逶迤迤,像一条横亘天地的黄土高坡,一只只透过深厚黄土挖出的圆孔墙垛里,从1921年的开天辟地到1949年的开国大典,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艰难走向胜利的一个个重要历史片断,皆立体式、全方位地呈现而出,仿佛一只只历史的眼睛,直逼人的心灵。张思德、白求恩、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王杰、雷锋、孔繁森等一批又一批英雄人物从四面八方赶来,凝视着我们,让我们的心激动得跳动不已。年接待量超10万人次以上。厉害啊!付建文带领全村人民,硬把一个毫不起眼的穷村子建设成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AAA级景区和全国文明村。
我站在乡村记忆馆里,望着那一排黄土窑洞。解说员说仁义村1400多千前就有了,这里当年是尉迟恭镇守白壁关牺牲将士的坟场。最早的村民都是一些来自各地贫苦乡民,自愿义务为这些勇士们日夜守坟。他们在这里建了五六间土房,成为第一代守坟者定居下来,被周边村庄的人们呼为“坟上村”。坟场西边紧挨的是一条不算深的沟,沟底有条老古就直通白壁关的官道,通到村东,延伸至村外,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道。村民们虽穷却有义,为了给过往的人有个临时歇脚之地,联合起来建了三间坐南朝北的房子,续加了围栏,开始为过往商客提供服务,被人们称为“有禅无僧的禅院”。一直到了明朝嘉靖年间,驻汾州府封地的庆成王朱慎钟赴南路办事返回,路经坟上村,觉得这里是块风水宝地,正是“仁者住福地”,一点不假。朱慎钟有了在这里选定墓地的想法,便派人来丈量规划,择吉开工,坟上村的人就开始热心帮助,成了理所当然的守坟人。庆成王于明万历34年(1606)去世,重葬于村西。王府还给守坟人们建了一处有五孔窑洞的院子,村名也由“坟上村”改为“新坟村”。初有郭姓人家为庆成王扫坟守墓,后来又有李姓、那姓、张姓、胡姓、梁姓人家相继迁来,村子也就越来越大,建了东门,有了从东到西的主街道。到了民国中期,村人觉得村名不雅,才改名为“仁义村”。
我哦了一声,对此大为惊讶,问那位老村民,后来那些守坟人都到哪里去了?老村民清清瘦瘦的脸上绽开了皱纹的花,笑着反问我,你说去哪里去了?那些守坟的人都是义仆啊!都是仁仁义义的人,他们在这里一直守坟行善,做的都是大善事呀!所以,他们的后代大都是耕读人家,大都念书识字,知文懂理,都出去了,上学的上学,工作的工作,大都成了公家的人,吃上公家饭了。我又哦了一声。老村民问道,你没在乡村记忆馆里看俺们全村人的家谱?没在那里看俺们村的“三堂文化”?我点点头,说看了。仁义村的人,祖祖辈辈最看重的就是学堂、中堂、祠堂的“三堂文化”。那里挂着一大墙村里历年以来走出去的有文化的人的名字,你看有多少啊!成百上千啊!你以为,仁义村今天能变成这个样子简单吗?不简单啊!仁义村。
我望着这位老村民,深深地点了点头,说: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