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人物

闫永平的坚守与奉献

□ 本报记者 刘丽霞 通讯员 郑东慧

2025年08月08日 10:18:52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在石楼县公安局信访接待室,总能看到一个身影:他递上热茶时动作从容,倾听诉求时眼神专注,化解矛盾时语气恳切。他就是闫永平,一位在信访岗位上坚守了15年的“老兵”。

今年47岁的闫永平,自1995年12月穿上军装、成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黄金第十一支队的一员起,就开始了守护人民平安的使命征程。2008年6月转业后,经过两年的沉淀与学习,他于2010年9月正式加入石楼县公安局。自工作以来,这位老党员始终以赤诚之心践行初心使命,在平凡岗位上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先后多次荣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特别是2017年,因在“党的十九大”信访维稳工作中表现突出,获得吕梁市“驻京先进个人”称号,同年还被石楼县人民政府评为“信访工作先进个人”,并被所在单位评为“年度先进个人”,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公安干警的政治担当和优良作风。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群众找上门,是信得过我们。”闫永平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15年来,他接待过情绪激动的集体访,帮扶过生活困顿的特殊群体,用耐心和真诚化解了无数怨气。

2014年8月,某村村民45名移民户因住房问题集体来访,部分村民情绪激动,围堵办公大厅,执意要找领导“讨说法”。闫永平没有急着解释,而是搬来椅子坐下,连续3天和村民拉家常。“大爷您喝口水,慢慢说。”“大姐家里孩子多大了?”他记下每位村民的诉求,逐条梳理成清单,主动联系住建、移民等部门协调。最终,村民们被他的执着打动,同意依法信访。

对老弱病残群体,闫永平更是主动上门。2017年,独居老人马某某因补偿款未领、双腿受伤生活不能自理而上访。闫永平得知后,带着牛奶和水果多次上门,一边帮老人擦拭桌椅,一边了解情况。得知老人退耕还林补贴到期、子女生活困难后,他积极联系相关部门通过信访救助渠道解决了老人的生活难题。

重复信访、疑难信访是信访工作的“硬骨头”,闫永平却偏爱啃这样的“骨头”。他牵头建立“台账式管理、销号制落实”机制,让每个信访件都有跟踪、有结果。

2017年10月,柴某因与他人争吵引发心脏病去世,其妻子张某某因生活无着落多次上访。“她一来就哭,说家里顶梁柱没了,日子过不下去。”闫永平回忆道。他一边安抚张某的情绪,一边协调民政、社区等部门研究解决方案,最终通过信访救助渠道为其争取到救助金。张某写下息诉罢访保证书时,拉着闫永平的手说:“你真是帮我们家渡了难关。”

县公安局常务副局长李文博向记者坦言:“永平同志把信访岗位当成服务群众的阵地,15年如一日,群众满意是他的追求,难题破解是他的目标。他用实干证明,信访工作岗位虽小,却能连着民心、守着初心。”

面对日益复杂的信访矛盾,闫永平不满足于“头痛医头”,而是探索出“信访工作提示函”机制。他定期梳理信访件,分析趋势动态,对办理质效不高或问题集中的单位,发出提示函“亮黄牌”,倒逼责任落实。

2024年,残疾人李某因利益受损上访,情绪激动。闫永平通过提示函推动职能部门快速介入,核实情况后耐心解释政策,最终,李某同意等待调查结果,并书面承诺息诉罢访。“以前是群众找上门才处理,现在通过提示函,能提前发现苗头性问题,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闫永平说。

“不接受宴请,不收受礼品”,这是闫永平给自己定的规矩。15年来,他经手的信访件零违规、零投诉。有群众为表感谢送来土特产,他总是婉言谢绝。

“军旅生涯教会我坚守与担当,脱下军装穿上警服,这份为民的初心从未变。信访工作磨的是心,拼的是韧劲,把群众当亲人,再难的事也能办妥。我会守好这片岗,让群众来有处诉、诉有人管、管有结果,不辜负当过兵的那份责任。”从军营到警营,从“橄榄绿”到“藏青蓝”,闫永平办理上级公安机关、县信访局转办及交办信访件约260件,接待来访累计约50人次,外出驻防维稳约600多天,累计接劝返约(群体及个人访)170人。

闫永平用15年的坚守诠释着“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初心。在他看来,信访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琐碎,但这些琐碎中,藏着群众的期盼,映照着一名基层信访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