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公岭战斗和油房坪大捷
□ 本报记者 冯海砚
资料图
资料图
研究在吕梁大地发生过的抗日战斗,一般人最先想起的就是薛公岭战斗,而且会从交通的特殊性去大赞特赞这一战斗,但我认为要讲薛公岭战斗,还应该要提及油房坪大捷,这样更能凸显这次战斗的战略意义。
准确地说,薛公岭战斗是一场伏击战。
1938年9月的吕梁山脉,早已过了白露,晨雾如纱笼罩着蜿蜒的汾离公路。薛公岭本就茂密的大森林中,八路军686团团长杨勇趴在湿漉漉的草丛里,目不转睛地盯着山下缓缓驶来的日军车队。他的手指在扳机上一动不动,身后的三百余名战士的呼吸几乎与山风同步。
那一刻,薛公岭山域静得实在可怕。
谁知道,就是这场伏击战,成为八路军在晋西战场中最精彩的“以静制动”的经典战例。
当年入夏以来,侵华日军气焰正盛。108旅团旅团长山口少将狂妄宣称要“饮马黄河,直取延安”,这口气确实大。山口少将将指挥部迁至离石,摆出一副势不可当的架势。而此时的八路军115师代师长陈光与343旅686团团长杨勇,正站在吕梁山脉的地图前,目光凝重地盯着日军的动向。
盯着,死盯着。说是盯着整个吕梁山脉,不如说眼睛早已经锁定了薛公岭区域,锁定了直插薛公岭区域的汾离公路。
这两位湖南籍将领,有着截然不同的成长轨迹,却有着同样铁血的性子。35岁的陈光从乡赤卫队队长成长为红军猛将,长征中指挥过飞夺泸定桥这一硬仗;25岁的杨勇则是从劳动童子军走出的少年英雄,平型关战役中已崭露头角。当重要领导因伤离队后,陈光硬生生地扛起115师的大旗,而杨勇的686团,也已经成为插入日军腹地的一把尖刀。
“必须切断山口的补给线!”陈光在地图上圈出汾离公路,这条蜿蜒于吕梁山脉的交通线,是日军进攻延安的生命线。杨勇主动请缨:“让我去薛公岭,那里的地形适合打伏击。”就这样,杨勇带着侦察员在崎岖山路上潜行三日,带回的情报令人振奋——日军运输队警惕性差,且缺乏重火力掩护,公路在薛公岭段如蛇形缠绕,两侧山高林密,正是设伏的绝佳之地。
9月14日凌晨,薛公岭的山谷还浸在雾气中。686团的战士们却在灌木丛中潜伏了四个小时,冰凉的露水浸透了棉衣,却冻不住他们眼中的怒火。
杨勇趴在最高处的岩石后,手里的望远镜紧紧锁定着公路尽头——一串汽车灯光正刺破晨雾,像毒蛇般缓缓爬来。“再等等,等最前面的车过了弯道。”杨勇低声传令。20辆日军汽车首尾相接,载着弹药和士兵,毫无防备地驶入伏击圈。当最后一辆车刚进入射程,杨勇猛地挥下手臂:“打!”
整个薛公岭山脉如同猎人惊了野山,能跑的,能飞的,都炸了天。
山崩地裂般的枪声瞬间撕裂了整个山谷。手榴弹如冰雹般砸向车队,第一辆汽车被炸毁在弯道处,彻底堵死了日军的退路。后续车辆接连起火,日军士兵从燃烧的汽车里窜出来,还没站稳就被精准的步枪射击放倒。战士们冲出掩体时,看到的是20辆燃烧的汽车残骸和200多具日军尸体,缴获的物资堆成了小山。
捷报传到115师指挥部,陈光和政委罗荣桓当即签发嘉奖令。但谁也没想到,三天后的一场“运粮车风波”,让这对将帅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执。
又是一个凌晨。9月18日清晨,情报传来:日军派出一辆运粮车,护送两个小队前往前线。陈光的电报立刻发到杨勇手中:“务必拦截,绝不能让日军获得补给!”然而,杨勇站在指挥所的地图前,却陷入了沉思。参谋们急得直跺脚:“团长,这是送上门的胜仗啊!”杨勇手指地图,在汾离公路的区域上滑动,突然抬起头:“不打,不能打,放他们过去。”
“什么?”众人惊呆了。正当大家议论纷纷时,杨勇解释道:“一辆车的粮食不够日军塞牙缝,这更可能是试探。打了这仗,日军必定加强戒备,我们会失去更大的机会。”
陈光接到报告时,气得将电报拍在桌上:“杨勇太自负了!”他当即绕过旅部直接发电质问:“游击战要积小胜为大胜,岂能挑肥拣瘦?”杨勇回电依旧平静:“小不忍则乱大谋,明天再说。”
这场争执在115师传开,有人说杨勇犯了轻敌的错,也有人佩服他的定力。直到第二天清晨,答案终于揭晓——18辆满载军火的日军车队,大摇大摆地驶入了杨勇在油房坪设下的新伏击圈。
这就是为什么讲薛公岭战斗,必须提及油房坪大捷。这看似两场战斗,却是一次有勇有谋的整体战斗策划。
9月19日,太阳早已爬上油房坪的山顶,18辆日军汽车就像进入无人之境,沿着公路驶来。驾驶员们哼着小曲,丝毫没察觉出两侧山林里,686团的战士们紧握上了膛的步枪,就等开枪的那一刻,等着“大鱼”落网。
“打!”随着杨勇一声令下,早已准备好的轻重机枪同时开火。日军显然没料到会遇袭,前几辆车瞬间被打爆,后面的车想掉头逃跑,却被挤成一团。战士们冲下山时,看到的是比薛公岭更丰厚的战利品:成箱的步枪、机枪,堆积如山的手榴弹,还有日军急需的通讯设备。
当捷报再次送到陈光面前,这位暴烈的战将沉默许久,“还得是这小子,就是比我想得多,考虑得周全。”油房坪大捷后,日军108旅团因补给彻底断绝,不得不放弃进攻延安的计划,山口少将在溃退中被游击队击毙。
油房坪战斗同样也是一场伏击战。它与薛公岭伏击战,共歼灭日军400余人,摧毁汽车38辆,缴获的军火足够装备一个团。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展现了八路军将领高超的战略思维。杨勇的“放小车钓大车”,看似冒险,实则精准把握了日军的心理;而陈光的“积小胜为大胜”,体现了敌后游击战的基本原则。两位将领的分歧与最终的胜利,共同构成了抗日战争中灵活机动的战术精髓。
如今,吕梁山脉的公路早已平坦宽阔,从平川通往吕梁西部的主要交通要道依旧从此穿过,当年的战场早已经成了安静的村庄,这种宁静是铁血与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最珍贵的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