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头春潮涌
——兴县张家湾村奏响乡村旅游振兴曲
□ 本报记者 高茜
黄河的浪涛拍打着东岸的礁石,碎成一捧捧银亮的水花。暖风卷着枣花的甜香,漫过兴县高家村镇张家湾村新铺的柏油路。
路面上红黄绿三色喷绘像极了跳动的音符,顺着路往深处走,青石板缝里冒出几丛嫩草,远处窑洞顶上,几名工人正踮着脚往椽子上搭新瓦,老匠人王师傅的吆喝声混着风声飘得老远:“往左挪半寸!那可是鲁艺旧址的梁,得跟当年一模一样。”
红色旧址焕新颜
“这块瓦得再垫半寸,跟老窑顶的弧度对齐。”鲁迅艺术文学院晋西北分院旧址前,瓦匠师傅正对着阳光眯眼打量。脚下的黄土坡上,散落着刚清理出的旧砖,砖缝里还嵌着几十年前的麦秸,轻轻一碰便簌簌落下。
在乡村旅游的蓝图里,红色文化是不可替代的根脉。张家湾村的红色家底,藏在那些历经风雨的窑洞里。抗日战争时期,红军东渡后在此驻守,晋绥分局留守处、鲁艺晋西北分院、晋西北临时飞机场等遗址,像一颗颗珠子,串起了那段烽火岁月。2023年,张家湾村被列为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后,唤醒这些沉睡的红色遗产,成了村里的头等大事。
在晋绥分局留守处旧址,施工队正按原样修复窑洞。墙基用的是本地青石,泥灰里掺着新收的麦秸。
“老辈人说,当年村民就是这么帮红军修窑洞的,咱得照着来。”参与修缮的村干部刘斌指着图纸,“主体修复已经基本完工,接下来还要布展,把当年的办公场景、历史照片都摆进来,让游客能‘触摸’到那段历史。”
不远处的空地上,几捆木质展柜正等着进场。“这些展柜要还原成当年的文件柜样式。”工人师傅一边擦着柜面一边说,“等9月底布展完,就能让游客看看当年的干部们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工作的。”
这些细致入微的修复,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让红色故事有了可触可感的载体。
基础设施提质效
“轰隆……”村主干道上的铣刨机正忙着“啃”掉旧路面,黑色的沥青碎屑飞溅,落在旁边的红枣树根上。施工队长拿着卷尺在路面上标记:“从这儿到鲁艺旧址600米,要铺成柏油路,还得喷上红黄绿三色条纹,老远就能认出是景区路。”
红色遗址的唤醒,需要坚实的基础设施托底。如果说红色文化是吸引游客的“磁石”,那么便捷舒适的配套设施,就是留住游客的“粘合剂”。其中,道路改造是张家湾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头戏”。除了这条通往红色景点的主干道,通往鲁艺分院的200余米小路也在换新。青石板一块块嵌进路基,既防滑又透着古意,与旧址的窑洞风格相得益彰。“将来游客走在这儿,脚底下踏踏实实的,眼里看着老窑洞,那感觉才对。”施工队员笑着说。
村东头的排水渠工地上,挖掘机正将水泥管埋进沟槽。以前下雨,水往村里灌,路成了泥坑,现在修了900米排水渠,还砌了护墙,再大的雨也不怕。旁边,几间新修的公共厕所已见雏形,工人正给外墙刷上米白色涂料,配着节能路灯,晚上亮堂堂的,游客夜游黄河边也方便。
据了解,张家湾村2023-2024年乡村旅游重点村项目计划总投资1064万元,目前第一批400万元已投入建设。除了红色遗址修复和道路改造,房屋立面亮化、污水处理系统、景观工程等也在同步推进,所有基础设施预计9月底全部完工。
站在黄河岸边望去,新铺的柏油路像条黑丝带,一头连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一头扎进红枣林深处。远处的窑洞里,工人正给窗棂刷漆,阳光透过新糊的窗纸,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等这些都弄好,咱村既有红色故事听,又有黄河景看,游客肯定愿意来。”村支书望着工地,眼里满是期待。这些拔地而起的新设施,正悄悄织就一张便利的旅游网,让游客的到来少些顾虑、多些惬意。
自驾营地聚人气
夏日炎炎,村里的自驾营地也热闹起来。
基础设施的骨架逐渐成型,游客的脚步便有了方向。现在,张家湾村自驾营地的热闹劲儿,正是这场建设成果最生动的检验。
陕西来的王磊正帮媳妇给孩子擦手上的枣汁,旁边停着辆挂着“晋A”牌照的车,车主老李探出头说:“兄弟,咱这营地今天得有400人呢吧!”
的确如此。每到周末,这里便是周边百姓的欢乐场。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驱车半小时即达的营地内,白帐篷在绿草地上星罗棋布,小木屋错落于枣林间,烧烤架的滋滋声、孩童嬉笑声与黄河涛声交织,热闹非凡。
“刚收拾完上一拨客人的帐篷,这周末的预约又满了。”营地清洁员张阿姨擦着额头的汗,手里的清单记着密密麻麻的预约信息。自“五一”小长假起,这个占地36亩的自驾营地就进入旺季,最火时游客得提前三四天打电话订位。
走进营地,脚下是茵茵绿草,抬头可见黄河蜿蜒东去。白色天幕下,几家人围坐打牌,烧烤区的炭火正旺,烤串香气弥漫;不远处的小木屋前,老人带着孩子捡拾枣林里的落果,笑声清脆。
“人均不到一百块,能玩一整天,比城里游乐场划算多了。”来自邻县的游客李大姐边翻烤串边说。营地提供帐篷、桌椅、烧烤炉等全套设备,自己带点食材就能享受野趣,“环境干净,卫生间、水池啥都有,带娃来特省心。”
游客中心里更显热闹。冰柜里码着新鲜的火锅食材,货架上摆着本地小米、胡麻油等特产,不少游客临走时总要拎上几袋。
“这些都是村民自家种的,游客喜欢,村民也能多份收入。”刘斌指着墙上的规划图说,“下一步打算装充电桩,方便新能源车主,让服务更周全。”
营地的红火,像一粒石子投进张家湾村的发展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村民的“枣园情”采摘园就在营地旁,每到周末,吃饭的客人排着队。
“这几年村里搞旅游,我把自家红枣林改造成采摘园,旺季一个月能挣好几千,比打工强多了。”采摘园负责人说。
这样的变化,源于村里的精准施策。瞅准沿黄旅游公路的区位优势,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多次考察,建起游客接待中心、烧烤营地、林间树屋,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更给村民创造了家门口的岗位。这份由旅游带来的活力,不仅鼓了村民的腰包,更让整个村庄有了奔头。
说话间,西边的太阳慢慢沉向黄河水面,把河水染成一片金红。鲁艺旧址的窑洞里,工人正安装仿古灯笼,昏黄的光从窗棂里透出来,映在新铺的青石板上。远处的红枣林里,几个孩子嬉戏打闹,笑声惊起几只水鸟,贴着黄河水面飞远了。
刘斌望着这光景,对身边的人说:“你看,这黄河水淌了千百年,咱村的故事也该借着这水,流得更远些了。”
风又起,裹着新瓦的木气,顺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往远处去。那里,正有更多人等着听张家湾村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