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刘正明:从吕梁走出去的抗战老战士

□ 刘杨晋杰

2025年08月16日 09:24:10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成柏

    刘正明

刘正明,原名刘汝光,1926年9月出生于山西省临县碛口镇仁杰焉村农民家庭,1941年2月参加八路军,194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战火年代,从战士、警卫员、班长一步步成长起来,历任区队长、参谋、干事、副政委、副部长、部长等职。1955年10月被授予大尉军衔;1963年11月晋升为少校军衔。

幼小心灵埋下仇恨的种子

刘正明童年时家里贫寒,从小就经常跟着大人们上山挖野菜拾柴火,有空就和小伙伴们一同上山玩耍,捉迷藏、地碰(头碰头)、爬树掏鸟窝,用石头打鸟是经常的事。见大人们用锤子砸钱钱(把黄豆用水泡软,然后放在平一点的石头上用锤子把黄豆砸扁煮稀饭),他就用脑门去砸钱钱,从小练就了爬树的好身手,扔石头很有准头,小伙伴们还送他一个“铁脑(头)”的绰号。母亲病逝后家里生活更艰苦,十来岁的他就经常外出当童工,靠给人家干活换饭吃。日本鬼子入侵后亲眼目睹了烧杀抢的“三光”政策,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对日本鬼子的侵略行径恨之入骨,早早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住的村子,离碛口镇有20来里路,那时日本鬼子经常来扫荡。童年的他经常跟着大人们东跑西藏躲日本鬼子,他的那点小功夫有时也能派上用场,爬树放哨、跳沟过墚那是一个快。有一天,鬼子突然进村扫荡,他来不及跑就躲藏在废弃的羊圈里才逃过了一劫。仇恨在他的心里一点点积累,幼小的心灵记住了日本鬼子把中国人折腾的家破人亡的惨景。于是,他经常和同村的小伙伴们说:我们长大了也要当八路、打鬼子。有一天,听大人们说附近来了八路军的部队,专门打日本鬼子,他就产生了参加八路军的念头,可又不知道八路军驻扎在哪里。

为打日本鬼子当八路

1941年2月的一天,听人说徐家焉村里有八路军,他就和同村的张清秀等几个小伙伴一块商量去参加八路军。商量好后,他们带着“打日本鬼子”这一朴素的信念,背着大人从村里跑出来,走了一百多里路来到徐家焉,找到了八路军。当时他只有14岁多,个头也不高,见到拿枪的就缠着要当八路军,可部队看他年龄小,说等他长大了再来,他软磨硬缠不肯离开。由于他自小喜好习武练功,就给部队表演了爬树、扔石头的功夫,首长见他挺机灵,就把他留在了临南县警卫队,就这样参加了八路军,走上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征程。

那时候,武器紧缺,部队给他发了一杆老式长枪,有一米多长,配了三发子弹。抗日战争期间,警卫队主要是保卫县政府和配合邻近部队在晋绥边区一带与日本鬼子周旋,组织反扫荡,保护群众等。

由于他机灵勇敢,枪法也好,每次执行任务又总是跑在前面,队里的重要任务都少不了他。在一次鬼子偷袭中,为掩护群众转移,指挥员让他想办法引开鬼子,他只身一人绕到侧边的枣树林一枪就干掉一个鬼子,这下鬼子调转方向向他追去,他凭着地形熟、跑得快引开了鬼子,鬼子边追边开枪,在一个山梁上他不幸腿部中弹,幸好没有伤到骨头,忍着疼痛继续跑,但速度慢了。看着鬼子逼近,他纵身跳下有四丈来深的沟壑里,第二天老乡发现救起他才保住了性命。由于他引开了鬼子,群众得到了安全转移,受到了队领导的表扬。

在战火中锻炼成长

三交镇是晋绥边区的重要战略要地,为了打乱和阻止日寇向根据地侵略的计划,1942年底,刘正明所在的部队奉命配合友邻部队开展袭扰行动,他和战友们英勇战斗,不断袭扰驻扎在三交镇的鬼子,弄的鬼子不得安宁。在一次袭击日军据点的战斗中,他装扮成挑夫,凭借着智慧和勇气巧妙地进入据点附近,用头把伪军哨兵顶死在身后的墙上,夺枪后和战友们一举端掉了鬼子的据点,打击了鬼子的嚣张气焰,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消灭和赶走驻扎的日本鬼子,粉碎了日寇的侵略计划,他也因此受到部队的表扬。他经历了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的考验,1943年11月,刘正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先锋战士后他的斗志更顽强,工作更积极。他还参加了塑县、大同的反扫荡和游击战,为消灭和赶走日本鬼子奋不顾身,英勇作战。

1944年12月,组织选派他到晋绥边区政府给公安总局局长谭政文(曾任北平市公安局局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当警卫员。1945年5月,组织上又派他到晋绥边区给抗联主任阎秀峰(曾任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中纪委常委)当警卫员。这期间,直接参战的机会少了,但保卫首长的责任更重了,那时几乎天天都跟着首长行动,惊险情况也经常出现,由于他出色的警卫都化险为夷。工作之余,首长给他讲了许多革命的道理,还教他识字,他在战火中锻炼成长起来,逐渐成为一名成熟的八路军战士。

出生入死勇往直前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年10月,他被任命为晋绥边区贺龙中学二部区队长,经过学战结合,思想素质、军事素质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1947年11月,他调到了第一野战军三纵队五旅二科任侦察参谋,参加了二次攻打榆林的元大滩战役(围城打援)。在激烈的战斗中,他奉命穿越火线到敌后侧翼的新四旅执行联络任务(主要是送协同作战的信件和侦察沿途敌情),他顺路抓获了敌人的一名哨兵带给了新四旅,出色地完成了联络任务,为取得多部队协同打援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到了旅首长的表扬。

1949年5月,他被任命为三边军分区政治部联络参谋,先后参加了解放安边、定边、靖边、神木等县的战斗。9月,他调到了西北军区独立二师政治部组织科,参加了解放宁夏全境和甘肃部分县城的多次战斗。在宁夏同心县下马关突围战斗中为掩护部队突围不幸身负重伤,但仍出色地完成了掩护任务。1950年5月,刘正明调到榆林军分区政治部工作,又参加了西北剿匪的战斗,电影《沙漠追匪记》就是描写他们当年剿匪的一段艰难惊险的经历,他还作为特邀人员参加了电影拍摄工作。1954年9月,刘正明调到了地方武装部工作,先后在横山县、榆林县、绥德县和汉阴县武装部工作。

老骥伏枥葆本色

1981年1月,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批准刘正明从汉阴县政府顾问岗位离职休养,享受厅级待遇和副省级医疗待遇。刘正明离休后仍保持着他的政治本色和军人作风,一直坚持读书看报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他对党无限忠诚,组织纪律性强,对支部布置的学习任务,即使住院也坚持学习,坚持过组织生活,按时足额上交党费,积极参加救灾募捐等公益活动。

刘正明严于律己、平易近人、原则性强、敢于担当、淡泊名利。他教育家人:“是党引导我走上革命的道路,是党培养了我,我的那些功劳都归功于党。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人用流血牺牲换来的,我是幸存者,我没有理由摆功,更不能吹嘘自己,只有干好工作报效党和国家。你们要踏实做事、清白做人,为国家的事业做出你们的贡献。”几十年来,他和老伴相濡以沫,勤俭治家,重家教树家风,言传身教,四个儿子都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入了党,走上了领导岗位。

刘正明戎马一生,信仰坚定,勇往直前,出生入死,不屈不挠,在华北战场抗击日本鬼子,在西北战场与国民党军厮杀,先后参加了著名战役20多次,5次负伤,多次荣立战功,为共和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他先后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荣获西北解放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和人民功臣纪念章等多种荣誉,还被西北军区政治部授予“劳动学习模范”,被西北军政委员会授予“战斗英雄”和“人民功臣”称号。

2019年6月30日,刘正明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