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头条

土豆花开铺锦绣 文旅融合耀岚州

——岚县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调查报告

2025年08月19日 10:01:53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 贺丽云

盛夏时节,岚县万亩土豆花海绚烂绽放。近日,以“赏万亩土豆花海 品千人土豆村宴”为主题的岚县“土豆花开了”赏花旅游月活动在王家村土豆花景区启幕。这场以花为媒的盛会,是岚县多年来深耕“土豆花经济”,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和集中展示。

那么,乡村旅游如何从“摘果子、看风景”的初级形态,一步步升级为“品文化、留记忆”的深度体验?“如何让绿水青山持续变现”?岚县作为承载千年文脉和生态馈赠的热土,多年来以特色产业为基、以文化为魂、以花兴业、以旅富民的深度探索实践,恰是对这一问题的生动作答。

小院经济:“香蒲小院”带火全村 露营经济激活民生

岚县蛤蟆神村的“香蒲小院”,是一座由废弃农家院落改造而成的“网红”小院,主打“半日闲”下午茶与“星夜火锅”双主题体验,一开张便走红网络,如今稳居当地抖音人气榜首。“您看这‘灵蟾池’的雾气,像不像老辈人说的‘蛤蟆神布雨’?”在小院里,53岁的服务员张金莲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热情地向游客讲解村里的神话传说,俨然一位乡村“文化讲解员”,同时,她娴熟地为客人倒上一杯吕梁山茶,这杯历经10小时低温萃取的凉茶,带着山野的甘醇,成了游客打卡的“文化符号”。小院虽小,一步一景,它的每一处设计,譬如雾化系统营造的“云深不知处”的意境,夯土墙与茅草屋的自然组合,都藏着对农耕文明的生动诠释。

据介绍,香蒲小院每天吸引游客200余人,日均营业额8000余元。账房柜台上的吕梁沙棘原浆、岚县小杂粮等土特产供不应求。李巧珍笑得合不拢嘴:“我在这儿帮厨,地里的菜、土鸡蛋也被饭店收走,家门口一年净挣三四万!”像她一样在小院上班的妇女有10多位。

小院经济的红火辐射到全村。蛤蟆神水库露营地里,游客在天幕下烧烤畅饮。负责人吴吉义介绍:“节假日游客超600人,人均消费50元。”退休老支书马林珍等20多位村民在此工作。村口新建的民宿正在刷漆,建成后将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自从蒲谷香文旅公司运营以来,我们村的游客数量大增,甚至有从太原、静乐、娄烦、忻州等地过来的。老百姓有钱赚了,精气神十足!”村支书史云珍还介绍,村里建设了12座温室大棚、50亩沙棘育苗基地,可解决30多人就业。今年政府给村里修缮了水电路,提升改造了党群服务中心,村容村貌大改善,反哺着乡村旅游。

在这里,“社会资本+本土资源”的嫁接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企业带来的不仅是资金和运营理念,更是对沉睡乡村价值的唤醒——当城市人为“乡愁”买单,乡村的老院子、老手艺、老特产、老故事,都蝶变为宝贵的“文化资本”。

以花为媒:花海铺就致富路 百姓受益笑开颜

在岚县土豆花海景区,王家村村民郝文林正在田间灌溉,望着头顶作业的无人机掠过花海,机翼带起的风拂动白色花瓣,他感慨道:“以前种土豆盼下雨,现在护花海怕刮风!谁能想到,这小白花比土豆还金贵?”据介绍,他每天挣200元,像他这样在土豆花景区务工的附近村民有20多人。

村支书刘兴文站在观景台,手指着连绵的花海说:“我们村有三件宝——土豆花、寨南沟、饮马池。”据他介绍,土豆花景区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现在三个景区共发展起20多户农家乐、5处民宿,130多位村民就业,旅游旺季日均收入2万元。

寨南沟景区是岚县的一处秘境,溪水沿着草甸流淌,太空舱像撒在绿绒毯上的白宝石。“网友夸我们这里是岚县阿勒泰,诗意寨南沟!”太空舱保洁员巩秀芳认真擦拭着玻璃,语气里满是自豪,“20多个姐妹在这儿上班,我们天天能看青山绿水,一边挣钱一边享受!”

傍晚时分,寨南沟景区“摇摆的土豆”酒吧渐起喧哗。穿着土豆卡通服的游客围着篝火跳舞,憨态可掬。来自四川的设计师花篮说:“我们得让土豆‘活’起来,原生态里加点巧思,游客才觉得亲切。”据介绍,这个曾经“养在深闺”的人间秘境,目前每天有3000多位游客前来避暑消夏。来自太原的游客李想一边拍照一边赞叹:“寨南沟真是个世外桃源,在这里能把日子过成诗!”

与此同时,闹沐浴村森林研学基地绿草如茵、花香弥漫,帐篷勾勒诗意轮廓,篝火映照岚城水库。蒙古姑娘乌兰的马头琴与呼麦让青山绿水邂逅草原风情,篝火晚会、烟花秀与民俗表演正在点燃夏日消费热潮。据介绍,目前公交直通村口,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分红,提供15个就业岗位。62岁的李怀英盘算着用早熟土豆制作烤土豆小吃,村干部梁国生计划重启豆腐作坊,让远近闻名的“闹沐浴豆腐”成为旅游伴手礼。这片土地正从玉米田蜕变为“文旅+农特产”融合的示范地。

从“卖农产品”到“卖风景”再到“卖体验”,岚县的转型背后,源于对“乡村价值”的认知升级:乡村的财富不仅蕴藏于土地,更流淌在山水间、沉淀于民俗里、体现在独特的生活方式中。当农民从“农产品生产者”变身“旅游服务者”和“文化传播者”,身份的蜕变带来的不仅是收入的增长,更是对乡土文化自信的重塑。

文化赋能:深挖乡土文脉 激活融合基因

“文旅不是简单搭个景,得让文化长出腿儿来。”蒲谷香文旅公司董事长蒲苇的这句话,点出了岚县文旅融合的核心。这位深耕文化传媒30多年的运营者,深谙从本土文脉中汲取灵感之道。游客在岚县民宿、酒店床头常能看到他主编的《岚县——土豆花开的地方》和诗集《沸点》,正是文化扎根的缩影。

岚县的文化赋能,妙在将无形文脉转化为可感、可体验的产品与场景。比如,传说活化:香蒲小院的“灵蟾池”,源自“蛤蟆神布雨”传说;吕梁山茶10小时低温萃取工艺,暗合“慢品生活”的农耕哲学;IP创意:寨南沟的“摇摆的土豆”酒吧、“薯你牛”酒窖,用圆滚滚的土豆卡通服,将“土疙瘩”变成快乐符号,乡土元素跃升为独特IP;艺术浸润:篝火旁的民谣弹唱传递山民豪情,土豆花诗歌音乐会、田野对话、诗歌墙,让平凡花朵升华为文化象征;非遗活态传承:马铃薯文化长廊讲述“前世今生”,老犁耙旁的二维码可听种植史,面塑艺人教捏“土豆娃娃”,剪纸传承人刻土豆花窗花,八音会奏响晋西北风味,“舌尖上的岚州”成金字招牌。这一切,都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彰显了岚县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的注入,让岚县的“农文旅”成了有机整体:农田变景区,游客看的是风景,品的是文化;劳作变体验,村民种的是庄稼,讲的是故事;产品变商品,土豆粉、沙棘汁附上“岚县”标签,身价翻了番。这种融合绝非简单叠加,而是如土豆花的根茎叶相依共生:文化是深扎大地的根脉,旅游是汲取养分、连接市场的茎干,农业是开花结果的基础。三者深度交融、相互滋养,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可持续的生命系统!

全域联动:年年岁岁“花”相似 融合发展谱新篇

从香蒲小院的云雾缭绕到寨南沟的璀璨星河,从土豆花海的浪漫风情到闹沐浴的绿野仙踪,岚县的文旅融合已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全域联动。该县连续11年举办“土豆花开了”赏花旅游月活动,着力构建“文旅+农业”“文旅+非遗”“文旅+生态”“文旅+康养”的融合性产业体系,让链条越拧越紧。

这次“土豆花开了”赏花旅游月活动,属于2025岚县文旅消费季最重要的一个板块。岚县将蛤蟆神水库露营地、闹沐浴村森林研学、白龙山古刹祈福、120师司令部红色记忆、土豆花海、寨南沟等景点串成三条精品线,供游客选择。据相关部门预测,2025岚县文旅消费季将直接或间接创造岗位1000余个,吸引游客40万余人次,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消费,实现旅游收入超5000万元,让村民从“旁观者”变身“受益者”,共享发展红利。

岚县的故事,早已超越一季花开——当文化扎根泥土,旅游串起山水,农业结出金果,乡村振兴便有了最生动的模样。岚县的实践证明,乡村的价值重构,需要打破“就农业论农业”的思维定式,找到文化、生态、产业的最大公约数。就像那漫山土豆花,看似柔弱,却在风雨里扎根、拔节,最终铺成一片灿烂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