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县:非遗赋能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 王俊平
在吕梁山脉的岚县大地,非遗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当国家级非遗面塑艺人指尖翻飞捏出灵动生肖,省级非遗土豆宴厨师将黄土豆幻化出绝味佳肴,这片土地正以“非遗+”为笔,让沉睡的非遗资源化作滋养乡村振兴的汩汩活水……
近年来,岚县锚定中华文化根脉,深扎传统文脉沃土,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遵循,扎实推进非遗传承发展工程。通过精准打磨“保护、展示、建设、培育、创新”五张特色牌,让千年非遗技艺在活态传承中焕彩重生、在当代生活中落地生根,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延续了历史文脉,更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家底丰厚,非遗宝藏点亮文化坐标
岚县,宛如一座天然的非遗博物馆。国家级非遗岚县面塑,以糯米为骨、彩面为衣,捏塑出世间百态,传递着千年民俗温度;省级非遗晋北鼓吹(岚县八音)激昂豪迈,传统宴席(岚县土豆宴制作技艺)承载地方饮食记忆;12项市级非遗、6项县级非遗,从龙灯舞动到剪纸传情,从柏木烙画到卤水豆腐,覆盖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多个领域,构建起立体式非遗生态。更有1名国家级传承人、4名省级传承人等组成的“非遗传承天团”,让古老技艺代代相传。这些非遗宝藏,不仅是岚县的文化根脉,更成为吸引游客、激活产业的独特IP。
守护传承,筑牢非遗发展根基
岚县以“抢救第一”为原则,为非遗传承按下“加速键”。建成岚县面塑文化交流中心、土豆宴全国推广总部等非遗传承基地,打造13家非遗工坊,让面塑从指尖技艺变为产业力量,让土豆宴从农家餐桌走向全国市场。4名非遗传承人获评省级、市级乡村工匠名师,同步发力数字化手段,对岚县面塑、土豆宴等项目进行收录,用科技力量留住文化基因,让传统技艺“看得见、传得远”。
创新活化,让非遗“潮”起来
岚县深谙“非遗活化”密码,用创新为传统技艺注入时代活力。打造“岚县面塑街”,串联面塑文化交流中心、主题公园等板块,为易地搬迁群众搭建“家门口就业圈”,2020年以来带动656户贫困户增收,开展普及性培训2444人次,14家面塑工坊年营收超276万元 ;传承发扬传统土豆美食技艺,创新实施“土豆种—土豆花—土豆薯—土豆饭”全产业链开发,让小土豆变身乡村振兴“金疙瘩”,土豆宴厨师培训培育2863名技能人才,带动就业超1000人,打造省级劳务品牌,实现年经济收入6000余万元。
2024年,大型舞剧《古镇慧莲》讲述面塑故事,面塑特色陈列馆、特展同步亮相,让非遗从“台下看”变为“沉浸式体验”;“跟着非遗走岚县”活动,将面塑、剪纸、土豆宴融入文旅场景,非遗亲子体验、美食品鉴等活动,让游客“触摸”岚县文化温度。
全域传播,叫响岚县非遗名片
岚县主动“走出去”,让非遗成为城市“流动名片”。组织岚县面塑、晋北鼓吹等非遗项目,亮相深圳文博会、山西“村超”等平台,在博鳌论坛、上海校园专场活动中讲述岚县故事,让“岚县非遗”从地方特色变为全国焦点。巧用传统节庆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推出“龙灯祈福·和美岚县”等非遗巡演,将非遗融入元宵灯会、白龙山旅游节,打造“非遗+文旅”“非遗+民俗”新场景,让游客在游玩中感受非遗魅力,实现文化传播与旅游经济双赢。
未来可期,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再出发
如今,岚县正以非遗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更大版图:持续壮大非遗传承队伍,每年培训5000余名传承人及爱好者,让非遗“后继有人”;深化“非遗进校园”,通过技艺视频、校园实践,播撒文化传承种子;探索“非遗+电商”“非遗+研学”新模式,拓宽非遗变现路径,让更多群众共享非遗红利。
从守护文化根脉到激活产业动能,岚县用非遗书写的乡村振兴故事,还在持续精彩。当千年技艺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这片土地将在非遗赋能下,走出一条文化繁荣、产业兴旺、百姓幸福的特色发展之路,让“岚县非遗”成为山西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亮丽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