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百里湫川:乡村新韵竞风流

□ 崔瑜萍

2025年08月24日 10:04:17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七月的热风拂过黄土高原,溽暑覆笼,放眼望去,由近及远是深深浅浅丰腴的绿。“荷得清露附,柳动好风生。”响亮的夏风吹起,身着盛装的大山便涌动成排江倒海的绿色海洋。

我是在清晨从离石小城出发,驱驰吕梁腹地蜿蜒的公路,直取百里湫川襟带的美丽乡村——东王家沟和孙家沟村,去体悟这两个洒落在吕梁大山深处美丽村庄的史诗华章。

七星泉韵:一脉清泠润古今

在晋陕黄河大峡谷中部的吕梁山西麓,旖旎的湫水河从兴县白龙山下的湫水寺潺潺出发,穿越临县全境。当流经三交镇武家沟村时,湫河便接纳了一股清澈溪流,它让所有的访客不由地在此驻足,追溯探源一个被时代赋予特定使命的产业振兴村——东王家沟村。

车轮碾过一段整洁干净的乡村水泥路,距三交镇大约3公里车程,我们便在东王家沟恢宏的村委大楼前停驻。热情的古奢清香酒业负责人老远就在大楼前迎接我们。眼前高大的办公楼,不远处矗立的酿酒厂、制曲厂、藏酒洞,还有那崖畔的窑洞和农家小院,高低错落点缀在黄土地的壁画里,这浑然天成的默契让你顿时有古今时空相互穿越的迷乱。

据说,东王家沟村约为明嘉靖年间由王氏迁徙定居而得名。村庄地处山沟,七孔泉眼从南北两侧的砂石崖断层析出,似北斗七星,故村民取名“七星泉水”,由此有了传统村庄以“七星泉小镇”赋名的展期,成为百里湫川上乡村振兴的崭新名片。

盛夏晴朗的天宇下,小镇嘉木郁郁,古槐葱葱。曲折回环的一段水泥路左侧,轻浅的水声引我移步前来,侧映眼帘的是高耸的蓝砖砌座的四角琉璃亭,“天枢泉”横额字体疏朗,虬劲飘逸。登上石阶,跨过木栏,只见苍岩上积着经年泉水滋生的绿痕,山泉涓涓,如流雪首冰、澈乳叩玉,或积于龙头吐露,或漫流石池之上。如此水质品第,汲而小啜,消热沁凉,直入心脾。我不由地陶醉啜品,这一举止很快引来同游者争相汲水,山谷间顿时欢笑声回荡。

冽泉佳酿:半盏乡愁醉千年

东王家沟村自古就有酿酒的历史。明嘉靖年间,村民王敬酷爱七星泉,自号小泉,烧泉煮茶,酿泉成酒,创办酒坊。小泉去世后,嗣子王秀朋于重阳节邀北武当道士,取七星泉水祭祀谷神、水神、酒神,封藏新酒以纪念王敬,由此成为规仪,代代相传。清光绪年间,王福贞利用七星泉水建起规模较大的清香型白酒作坊,酿造的坛装白酒在当地极为盛销,后在碛口创办“两盛泉”酒坊,诚信经营,远近闻名。民国中期,本村酿酒业衰弱,后因日寇入侵“扫荡”,酒坊倒闭,至此村里传统酿酒消沉没落。

新世纪初,东王家沟村一批批年轻人争相走出大山,融身城市打拼。但他们的根在这里,曾几何时,乡愁成为一饮就上头的烈酒,一杯未干,便醉成泪雨滂沱。

这份挥之不去的情怀更是让一位企业界翘楚的青年彻夜不寐,多年拼搏他乡的豪迈和荣光却怎么也驱不散魂牵梦萦的乡土情愫,他就是东王家沟村长大的青年企业家、山西恒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三国。于是他毅然决然回到这块土地,兴建酒厂,挖掘本村酿酒古法,并结合一代廉吏于成龙家族的《于家酒业》技法,正式成立山西于成龙生态酒庄——洞藏福盛酒厂,将酿酒工艺传承光大。2019年,七星泉小镇共投资9000余万元,有序开发酿酒产业、文化和乡村旅游,成为吕梁市建设美丽乡村的示范点。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同这么一个深藏在大山沟里的酒厂相厮守的,还有一位名曰武丽荣的斯文年轻小伙子。他告诉我,每周一至周五都在酒厂,都在七星泉小镇的五里长街上穿梭,在月明风清的山水间触摸。春天的百花秋日的月,夏夜的凉风冬季的雪,他与大山沟的风物如影随形,经年相伴。

武丽荣领着我们穿越曲房,蒸煮过的大麦、杏仁与铜豌豆在机器中翻滚,散发出初始的芬芳。“古人以少女踩曲,”他轻抚着刚成形的曲块说,“这样酿出的酒才有灵性。”我不禁莞尔,眼前浮现出采诗官笔下那些唱着《踩曲歌》的少女,罗袜轻移,步步生香。这些色泽朴素无华的方正之物,最后经20-45℃高温反复一个多月的发酵、淬炼,便以曲之筋骨,奔赴精粮之魂魄。酒的神韵,源于这山泉之甘冽,至清至醇,简约而醇厚,至柔至刚,朴正若君子。游子们便把乡愁浓缩在酒韵里,每至夜幕升腾一缕炊烟,遂举碗邀半轮明月,浅酌一口,七星泉的甘冽、黄土高原的厚重,都在舌尖绽放。这一刻,我忽然懂了王三国归来建厂的执念——有些味道,注定要在这片土地上才能酿成。

我们缘路攀上玻璃栈道,脚下是万丈深渊,眼前是绵延群山,3D魔幻玻璃和音响灯光设置,恍若酒醉后的幻境,成为乡村旅游的又一道靓丽风景。

泉眼依旧叮咚,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当下的七星泉小镇,它有特点、有文化、有山水、有乡愁,有洞藏的一瓮清酿,足以醉了岁月。驱车远去的路上,那缕酒香始终萦绕不去,如同这片黄土地最动人的情书,写给所有记得乡愁的人。

孙家沟墨:匾额春秋育家风

孙家沟村与东王家沟村相毗连。新中国成立初至1952年,俩村曾合称孙王家沟,属临县第六区。当今开发红色旅游,又联名七星泉小镇,可谓历史回归。孙家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山西省美丽休闲乡村,也是2023年吕梁市委、市政府集中力量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一。

据记载,孙家沟建于明洪武年间,整个村庄有小溪横穿而过,群山环绕,状似莲花。村庄古建筑院落众多,以窑洞式建筑为主,属典型的“明柱厦檐高圪台”。其质量最佳的是王家建造的16处住宅,尤其是背坡上的那14处,沿山坡逐级跌落,蔚为壮观,完整再现了晚清至民国年间中国北方黄土丘陵地区典型而独特的农村生活面貌。其中“十连窑”规模最大,古香古色,极具文化韵味,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成为全国各大院校美术写生的圣地,现有谢永增艺术馆,成为用艺术点亮的乡村。

孙家沟院落建筑的最大特色是牌匾、石雕、砖雕,丰富考究,保存完整,彰显了缔造者们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深厚的耕读传家理念。尤其是那大门匾额上的题字,有“履中蹈和”“修竹吾庐”“盛世名流”“清时硕彦”“策名天府”“扶持正道”“忠厚家风”“勤能补拙”“慈惠流光”“淳厚家风”“承先启后”“鸢飞鱼跃”“山川凝秀”“福海寿山”“笃庆锡光”“居安资深”“君子偕老”“箕裘丕振”“行端表正”“德泽乡邻”“安雅广怀”“壶范可风”“善政毕举”“树德居”“凝瑞”等诸多内容。

文以载道。如此数量众多匾额令人叹为观止,其内涵丰富、寓意美好的文字时刻提醒你村庄曾经的气质神韵,告诉你一个强大家族曾经的辉煌,折射出国人骨子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以及镌刻在中华民族基因里的耕读烙印。

红色电波:星河不渡忆峥嵘

巍巍吕梁山,泱泱湫水河。1947年3月,叶剑英、杨尚昆率领从延安撤退的中共中央和军委部分机关,东渡黄河,陆续到达吕梁临县三交镇双塔村及其附近村庄。4月11日,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简称后委)在临县双塔成立。

这是一段荣光的历史。从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间,湫水河畔到处是战马的嘶鸣和出出进进的军人。孙家沟与双塔村一步之遥,由于山高沟深,便于隐蔽,应对防空有特别好的地理优势,因此成为党中央电台活动、情报侦察的主战场,中央军委三局和中央机要处就驻扎在孙家沟。

中央军委三局占用着孙家沟的十三个大院,遂建立起大后方电讯侦察中心,由王诤同志负责。这位黄埔军校第六期通讯科学生,是中共早期的电讯专家、中央后委委员,毛主席赞誉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孙家沟开设集中发信台、收信台,并负责同各大战区、各中共中央分局战略台、中共党台联络,收发新闻和为中共中央电台转报,成为真正意义上看不见的战线,没有硝烟的战场。

中央机要处共占有孙家沟的三个大院和一个耳房院。机要处对外称宣传队,机要人员名义上是宣传队员,他们利用简单的乐器吹奏弹唱,排演的《白毛女》成为孙家沟村民永远的记忆。

为确保孙家沟的大功率电台时刻运转,中央后委利用东王家沟丰富的水资源,在村中大井沟建起发电站,利用水力发电,供紧邻的孙家沟军委三局和中央机要处使用。

1947年6月,中央后委三局气象队东渡黄河来到东王家沟驻扎,至次年2月16日离开,迁驻河北平山县。期间气象队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和工作,在艰苦的环境里,他们克服困难,为新中国气象部门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后,孙家沟人民诠释信仰之火,赓续革命精神,在老支书王佩福的带领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打坝造地,造林种草,被誉为“西山的大寨”。

吕梁自有长城在。在战火纷飞年代,这里浓缩了“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吕梁精神。而这一精神也在新时代赋予崭新的内涵。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吕梁精神第一批被中宣部确定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成为当下吕梁人民奋战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

站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你会由衷地自豪。向历史致敬!向伟大的吕梁精神致敬!

乡愁三叠:垄上云烟入梦来

漫步乡间,望着山头绿油油的梯田,这块广袤的黄土地成为一代代农村长大的人们灵魂深处抹不去的记忆。那是春犁划开黄土的热浪,是夏风村头老槐树上知了嘶扯的鸣叫,是响亮秋风里地垅上沉甸甸的谷穗,是炊烟里奔跑撒欢的土狗,是小路上晃悠悠的扁担……

午饭是原汁原味的农家菜,此时隆重的迎宾礼炮响彻山谷,举一杯美酒,仰颈入肠,一群黄土地上的追梦人便醉在乡愁里。我顿悟,这么一个礼仪周详的村庄,任何时代都不能阻挡其强大振兴的步伐。

这时山谷间回荡起悠扬的鹿鸣,山水万物的灵性均是岁月为我等待的千年轮回,突然想起苏子的诗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位文坛巨星早在千年前把哲思写进了烟火人间,提醒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属于自己的价值,在天地间激起属于自己的涟漪。

现在的年轻一代对土地的执念也许淡化,在今天职业多元化的时代,“耕读”二字中的耕田劳作已经成为一个小众的职业选择,但是耕读传家的价值观在这里丝毫没有褪色。在这块黄土地上,读书和耕田,文人和农夫始终双向奔赴在这条长长的地理通道上,读书人不忘质朴,种田人不弃学业。若你非要问耕读传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在孙家沟走一趟后,我想可能是:读万卷书,耕心中田,是为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