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大智《文与水的千年对话》序
□ 赵学文
今年五月回文水,大智兄给我看他新书《文与水的千年对话》的写作提纲。我当时的感觉是提纲立意高、角度巧,从目录看层次清晰,维度多元,写出来一定会是一部研究文水文化的好书。
两个月后,大智兄通过微信把《文与水的千年对话》书稿的电子版发给了我。打开一看,洋洋洒洒近三十万字。我惊讶他写作出手之快。他身为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宣传部长、吕梁市作家协会副会长,还是吕梁市首批乡村振兴文化特派员,事务繁忙,案牍劳形。工作之余短短几十天的时间,完成这样厚重的一部书稿,着实让人惊艳。再次见面,我问他秘诀,他嘿嘿一笑说,这几年他收集整理和编印出版的有关文水文化研究的文字有大几百万,都存在计算机里。他要想写相关研究文章,只需要把关键词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就会把相关材料组合在一起,完成这部书并不用另起炉灶,所以才会完成得这么快。
我恍然大悟。这些年大智兄在文水乡邦文献文化的研究上所做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我是知道的。他虽从政多年,骨子里却是个文化人。他热爱文学、摄影,喜欢音乐、绘画。年轻时就发表诗歌、小说、散文,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名副其实的作家,先后出版了小说、散文集《残雪消融》《幽香的苦咖啡》《清河流淌》《相约远方》《轻风追影》等。天命之年的一段时间里,他热衷于古体诗词的创作,出版有《晋风词韵》《疏影沉香》《吕梁词韵》《遥望故乡》《月下听香》《踏月寻梦》《清韵雅赋》等多本诗词集。后来,他钟情于非遗文化研究,深入村镇,拾漏补遗,完成了《非遗吕梁》一书。2020年之后,只要新冠疫情稍有缓解,他便不顾风险,启动了《乡村记忆》系列的采访写作。他深入家乡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古建遗迹,寻找乡村遗落往事,发掘代际精神传承,记录乡村风土人情。他本想做一种写作尝试,不想一发不可收。从2020年4月到2022年10月,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他深入文水所有的228个村庄,行程累计12800公里,走访老者2186人,召开座谈会236次,拍摄照片3800余张,收集村志家谱和老照片360余件。
基于这些乡村调查,大智兄先后出版了《乡村记忆》《乡村时代》《乡村风情》《乡村民居》《乡村古建》《乡村烟火》《红色乡村》《文水掌柜》等400余万字反映地方文化的著作。《乡村记忆》系列是一座富矿,可以提炼出许多主题写作。《文与水的千年对话》就是这样提炼的结果。读过大智兄这部新作,我仿佛看到他对于乡村文化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
一家有一家之精神,一国有一国之魂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地方县域,文水依山傍水,气候温和,适宜农业发展。依托吕梁山的文峪河谷地,土地多为沙地和胶泥地,这种土壤种植农作物的面粉劲道耐受,被这片土地养育的文水人性格也刚劲勇猛。明代文水县志概括文水人:勤力稼穑,民风刚劲,颇好学文。这个总结认识准确,但未免简单。那么,文水人的精神究竟怎样表述才能更全面贴切?这应该是许多研究文水文化的人共同思考的问题,大智兄《文与水的千年对话》给出了答案。
《文与水的千年对话》全书共十三章,从地理、历史、人文、非遗、文艺、中医、武术、商业、民俗、饮食等方面探赜文水人的精神世界,既见树木也见森林,文水人的精神不再模糊,而是具体可感可触。作为文水人,通过读《文与水的千年对话》,我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不再困惑。
胡适先生曾说: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文与水的千年对话》阐释文水人的精神,基于事实,依于数字。论述文水人的精神谱系,上至汉代丞相卫绾,北魏净土宗大师道绰,再述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之后宋代名将狄青,元代重臣梁锦阳,明代教育家孔天胤,清代镖师“左二把”,直至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女英雄刘胡兰。这些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既是文水人的代表,也对文水人的精神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论述水土对文水人精神的影响,详细叙述了贯穿文水的文峪河、磁窑河、汾河三大河的形成和在文水人生活中的作用,再说文水地理特点及其物产。山水土地、丰饶的物产从物质上塑造了文水人。写到非遗、中医、文艺、武术、民俗、商业等领域时,大智兄更是如数家珍,历数其涉及的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数字。文水人精神在他的论述里,是鲜活的,也是令人信服的。
《文与水的千年对话》是一部文字很美的著作。大智兄作家的功力可见一斑。不论是书名的拟定,还是从章节名到每小节题目的拟定,都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匠心。每章开篇前都以一首词概括本章内容,使本书的表现形式别具一格。全书十三首词首首都意境优美,又贴切写出了该章主旨,这正是大智兄多年词创作功力的体现。每节文字大智兄都尽力达而雅,避免了学术著作令人难以卒读的窘境。全书最后以一篇气势恢宏的《文水赋》——“山河为证钟灵地·古韵新章毓秀篇”作结,总括全书思想,这更是一番巧思。
总之,《文与水的千年对话》是一部立意高、证据实、文辞美的大作。作为文水文化的研究,文水人精神的研究,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