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思想理论

根植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苗

——吕梁精神在学前教育中的融入和弘扬

2025年08月24日 10:03:52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 王奶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对于吕梁这片红色沃土,吕梁精神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应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鲜活教材。学前教育具有奠基性作用,肩负着品德启蒙与文化认同培育的重任。如何将吕梁精神的核心要义以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方式融入幼儿园保教实践,实现红色基因的早期浸润和赓续延绵,是当前亟需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吕梁精神的核心内涵及其学前教育价值意蕴

(一)对党忠诚:从政治信念到朴素家国情怀与规则启蒙

“对党忠诚”是吕梁精神的灵魂,是共产党人基本的政治品质,反映了吕梁人民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决心。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里,吕梁军民将“听党指挥、跟党走”视为最高原则。它体现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拥护、严守组织纪律、为崇高革命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赤胆忠心。

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对党忠诚”的吕梁精神则应转化为奠基幼儿朴素的思想认同、孕育家国情怀起点和培育规则意识。首先,应激励幼儿对身边可信赖成人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充分感知他们关爱他人、遵守规则、服务奉献的高尚行为,从而建立积极情感联结,播下未来政治认同的种子。其次,应积极培育幼儿的规则意识。通过学习党员遵守纪律、履行职责的事迹,间接渗透初步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最后,激发幼儿对家乡吕梁的熟悉感与喜爱之情,萌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引导幼儿认识并尊重国旗、国徽、国歌等国家象征符号,培养对祖国的神圣感和初步的归属感。

(二)无私奉献:从集体意识到亲社会行为培育

“无私奉献”是吕梁精神的核心,展现了吕梁人民始终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境界。在革命战争年代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吕梁人民用“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展现出舍己为公、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品格。

在学前教育阶段,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可以转化为品德培养、情感培育和集体荣誉感的具体实践。首先,为幼儿提供生动、可模仿的身边榜样,使抽象品德变得可知可感,着力培养幼儿最基础的道德品质,如分享、合作、助人等。其次,直接滋养幼儿萌发同理心、关爱他人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人的内在快乐,促进积极友善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形成。最后,通过设计与组织需要协作完成的班级活动,让幼儿感受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体验共同努力的成果与喜悦,萌发初步的集体荣誉感。

(三)敢于斗争:从战斗意志到勇气韧性与探索精神

“敢于斗争”是吕梁精神的鲜明品格,体现了吕梁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无畏气概和坚定决心。在战争年代,面对敌人的残酷扫荡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吕梁军民展现出压倒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它不仅是军事上的英勇战斗,更是生产自救、克服困苦、坚持信念的全方位斗争精神。“敢于斗争”是在敌强我弱、环境艰险的绝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夺取胜利的必然要求和精神武器。

“敢于斗争”精神在学前教育阶段则体现为意志锤炼、能力激发和自信建构。首先,重点培养幼儿面对日常困难时的勇气、坚持性、初步的抗挫折能力,这是未来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心理基石。其次,鼓励幼儿在安全环境中勇于探索新事物、积极尝试新挑战,支持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学习独立思考和运用简单策略解决,培养敢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最后,创设机会使幼儿获得通过自身努力成功克服困难、完成挑战的成功体验,逐步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二、学前教育融入和弘扬吕梁精神的必要性与时代意义

(一)学前教育融入和弘扬吕梁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强调:“学前教育应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在德育目标中指出:“培养儿童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吕梁精神是培育幼儿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资源,学前教育阶段弘扬吕梁精神,既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血脉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精准回应国家政策刚性要求的战略选择与必由之路。

首先,吕梁精神是革命文化的鲜活地域载体,为立德树人提供“有根”的德育资源。《学前教育法》明确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吕梁精神正是“革命文化”在吕梁大地最生动、最具体的表达,它承载着吕梁军民“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壮阔史诗。吕梁精神根植于本地山川、融汇于乡音故事、关联着幼儿可感知的身边人,能为幼儿品德启蒙提供可知、可感、可亲的本土化、具象化德育素材,使革命文化的传承真正落地生根,让立德树人的根基扎得更深、更实。

其次,吕梁精神的核心内涵精准映射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要求,为幼儿品德发展提供价值引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强调培养儿童“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具体要求发展“幼儿的合作、分享、关心尊重”“遵守规则、具有归属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不怕困难”等品质,吕梁精神与之高度契合。通过将这些抽象精神内涵转化为贴近幼儿生活的、富有地域特色的价值引导和行为示范,可以使学前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最后,弘扬吕梁精神是构建学前教育“特色化”立德树人实践体系、增强育人实效的关键路径。落实立德树人,需要探索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实践模式。吕梁精神作为吕梁最深沉、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为当地学前教育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文化基因与本土资源。将其融入制度建设、环境创设、主题课程及实践活动中,能够构建一套特色德育实践体系,显著提升立德树人在吕梁学前教育中的辨识度、亲和力与持久影响力,确保《纲要》所要求的“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培育取得扎实成效。

(二)学前教育融入和弘扬吕梁精神可以应对当代幼儿发展的现实呼唤

当代幼儿成长面临意志力薄弱、社会性缺失与文化认同危机三重挑战,而吕梁精神所蕴含的“敢于斗争”的意志力量、“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以及红色基因的文化能量,恰是滋养幼儿心灵、促进其意志力、社会性、文化根基等全面发展的对症良方,为幼儿应对未来挑战夯实必备的核心素养。

其一,“敢于斗争”的坚韧基因,为独立性发展筑基固本。面对部分幼儿依赖性强、遇挫易放弃的痛点,可萃取吕梁精神中迎难而上的精神内核,通过适龄挑战、长周期任务安排,引导幼儿在反复尝试中建立“困难可克服”的认知模式,锻造抗挫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注入不畏挑战的精神品质。

其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为社会性发展点亮航标。针对自我中心倾向导致的合作意识匮乏、同理心缺失等问题,吕梁军民“舍己为公”的壮举,可具象为“班级互助岗”、合作项目等实践场景,让幼儿在被需要的体验中内化分享助人的道德愉悦感,培育共情能力与集体责任感。

其三,红色文化的正向叙事,为健全人格构筑免疫屏障。面对社会存在的商业化娱乐与碎片信息,幼儿也难免受到影响。吕梁英雄勇敢智慧、仁爱担当的鲜活榜样,可以激发幼儿对真善美的向往,建立文化自豪感,有效抵御低俗文化渗透,增加文化自信。

(三)学前教育融入和弘扬吕梁精神是打造区域学前教育品牌的战略选择

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吕梁精神不仅是立德树人的资源富矿,更是区域教育突破同质化竞争、构建品牌标识的战略支点。学前教育中弘扬吕梁精神,本质是将地域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学前教育核心竞争力,通过课程特色化、经验范式化,驱动吕梁学前教育“红色文化”为特色的品牌崛起,最终实现“幼有优育”的价值兑现。

第一,以精神内核重塑办园理念,破解“千园一面”困局。将“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新时代吕梁精神融入办园理念,可构建辨识度极高的特色育人体系。这种深植地域文化的实践,使幼儿园在理念上彰显吕梁烙印,在行为上践行吕梁精神,使幼儿园成为传承和弘扬吕梁精神的重要阵地。

第二,以红色资源深化园所建设,赋能幼儿园内涵式发展。通过挖掘吕梁精神的深厚底蕴,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一系列富有教育意义的红色主题课程和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还能增强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将红色文化与学前教育深度融合的做法,有助于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学前教育品牌,提升区域教育的整体竞争力。

第三,以创新实践输出“吕梁样板”,构建学前教育品牌生态。通过系统总结红色文化创新性转化模式,进而凝练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吕梁经验,不仅为全国红色资源富集地区提供实践范式,更吸引政策与资源倾斜。

三、学前教育融入和弘扬吕梁精神的实践路径

学前教育阶段融入和弘扬吕梁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可以通过环境浸润、课程渗透、活动深化的立体化路径,将吕梁精神创造性转化为幼儿成长养分,实现儿童教育与红色基因赓续的双重目标。

(一)环境浸润:营造“可感知”的精神氛围

环境浸润是指挖掘吕梁精神中可以具象化、互动化的资源开展环境创设,将吕梁精神转化为幼儿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学习场景,让空间成为会说话的教科书,通过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体验将抽象精神内化为文化认同,进而实现“无声育人”的效果。环境创设重在通过可感可触的真实元素,潜移默化地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如幼儿园以“一廊一坊一窑洞”构建红色文化精神场域:利用走廊打造“红色故事墙”,采用磁贴式英雄卡片、可旋转战术地图等互动装置,让幼儿理解“战略智慧”;传统文化工作坊里,将扎染、剪纸非遗工坊与红色文化结合,孩童用绘画、雕刻“英雄勋章”、剪“五角星窗花”,传递内心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实现传统技艺与革命精神的共生;窑洞美食坊内,土锅土灶制作出家乡的美食,自然萌生爱家乡的情感和自力更生的意志品质。还可在幼儿园仿建“红军营地”,设置攀岩墙、绳网区,在体能挑战中内化“坚韧”、“勇敢”品质。

(二)课程渗透:设计“有温度”的主题活动

课程渗透是将吕梁精神融入日常教学,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主题活动,使幼儿在学习和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并传承这一宝贵精神财富。

一方面,开展革命主题的课程,通过讲述革命故事、模拟历史场景等形式,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发他们对革命历史的兴趣和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如幼儿园开展“烽火吕梁”的主题课程,组织幼儿观看《地道战》等影视作品和绘本故事,引导幼儿制作“步枪”、缝制“炸药包”、用麻布缝制草鞋、分组开展“护送情报”障碍赛,在破解任务中学习策略协作,体会烽火岁月中革命者的勇敢与智慧。

另一方面,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设计具有吕梁精神特色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在实践中践行吕梁精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如“窑洞人家”课程以生活的温度感化幼儿,孩子们学做金黄酥脆的“土泡泡”,绘制《吕梁欢迎您》旅游地图,体验临县伞头秧歌独有的韵味。教师引导幼儿从历史认知升华为文化自信,在体悟记忆与创作表达中生长出生命印记和文化自信。“吕梁小勇士”体能挑战课程、“我是家乡小卫士”等主题项目,同样深受幼儿喜爱。在“吕梁小勇士”体能挑战课程中,幼儿们通过攀爬、跳跃、穿越障碍等游戏环节,不仅能锻炼身体,更能在挑战中培养勇敢、坚韧的品质。“我是家乡小卫士”主题项目,可以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他们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收集、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吕梁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活动深化:开展“有深度”的专题活动

专题实践活动是将吕梁精神教育从日常活动推向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有效载体,是情感淬炼的重要方式。通过适龄化仪式与专题沉浸式体验,可以将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具体的幼儿行为准则。

首先,幼儿园可以利用纪念场馆等开展专题式研学活动,参观学习之后深化幼儿的操作、探索和体验,如引导幼儿自绘“武器图鉴”扮演侦察兵,破译图形密码寻找“情报箱”,用黏土塑英雄纪念碑并献花。这种适龄化的活动使历史敬畏转化为幼儿的切身体验,使幼儿萌发敬畏与感恩之情。

其次,幼儿园还可以开展革命主题的情景剧表演,如儿童剧《小小接班人》《刘胡兰》《烽火对战》《我们也想当红军》《烽火吕梁》《地道战》《报童》等,孩子们通过了解战争、制作武器、做战略规划、投身“战场”,化身一个个保家卫国的小英雄,深切体会革命年代的烽火岁月和家国情怀,将红色精神沉淀为可践行的行为准则。

最后,通过邀请本地老战士讲述“支前故事”、联合非遗传承人开展“红色剪纸”手工等活动,使幼儿园成为连接历史记忆与儿童生活的文化枢纽。这不仅使教育内容具有震撼心灵的情感厚度,而且使“红色园所”成为吕梁城市文化的新名片。这些活动通过仪式感、艺术表达、社会实践,在幼儿心田埋下“规则意识”与“家国情怀”的种子,并逐渐沉淀成为忠诚、勇敢、智慧、有爱、奉献的珍贵品质。

(作者系吕梁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