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张登洲:十二岁扛着“笔枪”上战场

□ 本报记者 冯海砚 王雅妮 梁英杰

2025年08月25日 11:20:41 编辑:高晓强

“我哪算什么英雄哟,就是个跟着部队贴标语的小娃娃。”待记者走进汾阳市三泉镇南马庄村的一座老宅,93岁的张登洲已穿戴整齐,正扶着门框缓缓起身迎接。尽管脸上布满岁月刻下的沟壑,老人却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感谢你们来看我,感谢党和政府还记得我!”

当听闻记者是来听他讲抗战故事时,张登洲脸上的笑容渐渐淡去,神色变得凝重。他缓缓坐回炕头,目光望向窗外,仿佛穿越八十余载时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2年,张登洲出生在汾阳市三泉镇南马庄村。这个村庄在抗战时期是汾阳抗日活动的中心,有着“三杆子”村的美誉,即出产“枪杆子、笔杆子、鞭杆子”,抗日氛围极为浓厚。然而,1938年农历七月初七,日军的铁蹄踏入了这个村庄,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马庄惨案”。当时只有6岁的张登洲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40多位村民被日军从东门抓到水圪团,然后残忍地推到水里杀害。那血腥的一幕,永远地刻在了张登洲的脑海里,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1942年,10岁的张登洲前往大武镇的贺龙中学求学。在共产党地下人员的介绍下,他揣着几个干硬的窝头,独自翻越薛公岭山、绕开日军岗哨、穿过被日军严密控制的离石城历经五天五夜,终于抵达大武镇的贺龙中学。张登洲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依然感慨万千。

在贺龙中学,张登洲一边学习,一边劳动。他一手握笔杆,一手抡锄头,度过了充实的时光。1943年,12岁的张登洲加入了贺龙所在的十八兵团,成为了一名宣传员。由于年纪太小太瘦小,扛不动枪,也因为上过学识字,他就负责贴标语、送传单,浆糊桶和写满口号的传单便是他手里的“武器”,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贡献力量。“那时候年轻,腿脚快,我们到处去贴标语,‘打倒日本军’‘拥护毛主席’,这些标语就是我们的武器,要让老百姓知道我们八路军在抗战,要让他们有信心。”张登洲笑着说。

张登洲跟随部队参加了许多战役,其中就包括临汾战役和四平战役。他清楚地记得,不管到哪,他们是随军步行过去的,一路上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那时候走路可苦了,但是大家都很有信心,想着一定要打败敌人。” 张登洲说。

在四川的时候,张登洲生病了,而且具有传染性,于是他回到老家养病。说到这里,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他没想到,这一别,就再也没能回到军营。回到家乡后,张登洲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本色,他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还担任村里的电工,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

如今,93岁的张登洲老人依然独自生活在老宅里,他凡事亲力亲为,保持着军人的自立精神。老人的家中,还保留着一些当年的物品,虽然已经破旧不堪,但每一件都承载着他的回忆。谈到现在的生活时,张登洲老人满脸笑容地说:“现在的生活可好了,国家对我们很关心。”

“抗战胜利80年了,我活着看到了!”说到这里,张登洲无比珍视地摸着自己胸前的那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说,“听说马上要发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念章了,我天天盼着。”老人抚摸着纪念章,眼里满是期待和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福。

采访结束时,老人站在门口挥手送别,阳光洒在他胸前的纪念章上,折射出温暖的光。这位十二岁就扛着“笔枪”上战场的烽火少年,用一生的坚守告诉我们:有些青春,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闪耀着动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