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玉米香 勤劳日子甜
□ 本报记者 李亚芝
天益巷的晨光里,东关街的星夜下,一辆载满金黄玉米的三轮车,是街头老顾客最熟悉的风景。王振斌,这位来自离石区王家山的农民小贩,八年来风雨无阻地穿梭于城乡之间,用自家地里最新鲜的“金玉米”,不仅滋养了市民的味蕾,也撑起了老两口勤劳致富的日子。
王振斌是街头熟客们交口称赞的“玉米大叔”。八年前,他选择在市区街头自产自销自家玉米,从此风雨无阻。今年,他打理着30亩地,其中豆角、西红柿、土豆等作物占了十多亩,但那2亩特殊的“小玉米”,才是他街头摊位的明星产品,也是老顾客们年年惦念的味道。
“‘小玉米’就是好吃!这个理儿大家都认。”王振斌大叔道出了回头客络绎不绝的秘诀。他坦言,这种好吃的“小玉米”种子身价不菲,“30多块钱一袋呢,比普通的经济作物玉米种子贵了二十多块!”但这份投入他心甘情愿,因为品质带来的回报清晰可见:“种这个‘小玉米’,每亩地比种那些大田的玉米能多挣一两千块钱。”这2亩金贵的“小玉米”,成了他街头生意增收的“金钥匙”。
街头小贩的辛劳,刻在王振斌的作息表上:每天凌晨,当城市还在沉睡,他和妻子就下地采摘;天刚亮,带着露珠的第一车鲜玉米已运抵市区天益巷开卖。“每天都是现摘的,特别新鲜!”这是他对顾客不变的承诺。匆匆午饭后,他们又赶回田间采收,傍晚准时出现在东关街的街头。八年来,他始终坚持在同样的地点摆摊,这份坚守让老主顾们心里有底:“吃了的都说好吃,每年都在这儿等着他呢。”收摊、归家,常常已是深夜11点后。
街头小贩的印记,也写在他那件不离身的迷彩外套上。即便酷暑难当,这件外套也从不离身。“玉米叶子剌得疼,穿上挡一挡;晚上骑车回家,风大,冷。”王大叔解释道。这件沾着泥土和汗渍的外套,成了他穿梭于田间与街头八年风雨的见证。
虽然儿女都已成家立业,但王振斌和妻子依然干劲十足。“咱农民一辈子就靠种地生活。”他说得朴实而坚定,“自己还有劲,就多劳动,不给儿女、政府添负担。”
一个夏天下来,通过在街头零散售卖自己种植的玉米和蔬菜,老两口能增收一万多元。那一穗穗带着清晨露水或傍晚余温的“小玉米”,是街头最朴实的时令馈赠,也是一个普通农民用汗水浇灌土地、用诚信赢得口碑、用双手创造价值的生动写照。王振斌的故事,也是街头巷尾无数勤劳身影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