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晨露里的烟火气
□ 文/图 本报记者 木二东
初秋,清晨六点,交城的天空刚泛起鱼肚白,北环路边的早市已热闹起来。露水还沾在翠绿的菜叶上,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顺着微凉的晨风飘向街角,裹挟着泥土与果蔬的清香,唤醒了整座小城的清晨。
“刚摘的嫩玉米,还带着露水呢!”贾红丽大姐的摊位前围了不少顾客,她正麻利地把一袋袋玉米棒铺在塑料布上,沾着泥土的双手被玉米叶染得发绿。摊位上,黄澄澄的玉米棒堆成小山,旁边铺在地上的豆角翠绿饱满,此时只剩下一小堆了。“大姐,玉米怎么卖?”一位大爷蹲下身,伸手捏了捏玉米棒的颗粒。“一块钱一根,您放心挑,都是今儿凌晨从地里掰的,没打农药!”贾红丽笑着递过一个塑料袋,手指向不远处的田地,“您看那片绿,就是我家的地,除了玉米,还有豆角、西红柿,现摘现卖,新鲜得很!”
说话间,一位阿姨挑了十根玉米,又抓了几把剩下的豆角:“你家的菜我常买,比超市新鲜还便宜。上次买的西红柿,炒鸡蛋都沙甜。”贾红丽一边称重一边应道:“那是自然,我的西红柿都是地里熟了才摘。”称完菜,贾红丽又多拿了两根玉米放进阿姨的袋里:“常来照顾生意,多给您点!”阿姨笑着道谢,满意地转身离去。
在贾红丽摊位不远处,张大爷的流动水果摊是市民口中的“甜蜜据点”。四轮车斗里,圆滚滚的西瓜垒得比人还高,切开的半边西瓜露出鲜红的沙瓤,汁水顺着果皮往下淌,引得路过的人频频驻足。“沙瓤瓜保熟保甜,一块五一斤!”张大爷拿着切开的西瓜递向顾客,“您尝一块,不甜不要钱!”
住在东泰园小区的刘阿姨凑了过来,用手指弹了弹西瓜,又把耳朵贴上去听了听:“老张,给我挑个熟得正好的,孙子今天来家里。”“放心吧,保准甜!”张大爷弯腰从车斗底下搬出一个西瓜,放在电子秤上,“十五斤,二十二块五,我再给您搭个小桃子尝尝鲜!”刘阿姨付了钱,拎着西瓜和桃子笑开了花:“还是早市买着舒心,既能挑又能尝,门口就有,不用跑远路。”
街边的人流渐渐多了起来,讨价还价声、吆喝声、孩童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卖葡萄的小贩掀开盖在竹筐上的纱布,紫莹莹的葡萄颗颗饱满,引得顾客争相挑选;还有推着小车卖豆腐脑、油条的摊主,热气腾腾的早餐香气弥漫在街头,不少上班族停下来买一份,边走边吃。
七点半左右,贾红丽摊位上的玉米和豆角已所剩无几。她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每天都这样,早上不到九点就能卖完。”
此时的北环路人来人往,骑着电动车的、散步的市民穿梭在摊位间,袋子里装满了新鲜的果蔬。从田间到街头,不过几小时的路程,这些带着晨露与泥土气息的食材,不仅装点了市民的餐桌,更把最质朴的烟火气揉进了寻常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