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头条

红土地上,文明正芬芳

——兴县蔡家崖村创建全国文明村纪实

2025年09月03日 10:32:29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 本报记者 韩笑

清晨的阳光掠过元宝山的轮廓,给兴县蔡家崖村镀上一层金辉。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的灰砖墙上,“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机关旧址”石碑静静矗立;不远处的“红色一条街”上,农家乐的烟囱升起袅袅炊烟,混着新摘杏子的清香飘向街巷;北山坡上,果农高香连正踮脚摘下一颗饱满的金太阳杏,指尖沾着的晨露折射出细碎的光。

蔡家崖,这座曾被誉为“小延安”的红色村落,正以文明为笔,在革命热土上续写着新时代的答卷。

党建领航:聚力铸就文明之基

“大家看这张照片,1948年毛主席在晋绥边区干部会议上讲话时,就站在咱们现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内,康彦红的声音清亮有力,三十余名身着校服的学生正认真聆听。

作为全国唯一全面反映晋绥党政军民12年斗争历程的纪念馆,这里收藏着4300余件珍贵文物史料,通过展板、蜡像、声光电等方式,全面反映了晋绥边区军民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史。年均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七一”前后最是热闹,单日最高接待7000多人,成了蔡家崖村最厚重的“文明教科书”。

“党员就得先做‘文明标杆’。”蔡家崖村党支部书记温永利指着墙上的“星级文明户”公示榜,上面贴满了红五星。村里80余名党员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把红白事简办、孝老爱亲写进村规民约。去年,村民老张的儿子结婚,主动取消了流水席,只摆了两桌家宴,省下的钱给老人买了按摩椅。“以前办事讲排场,现在比谁家风正,这就是文明!”张大爷的话里透着自豪。

不远处的农家院里,55岁的白香油正系着围裙削土豆,手机支架架在石碾子上,镜头里映着她沾着泥土的双手。“蔡家崖的小米,木兰岗的水,土特产的滋味惹人醉……”她嗓门洪亮,哼唱着用《樱桃好吃树难栽》的曲调改的歌,作为快手上有3万多粉丝的“铁梨花”,白香油的直播间里从不缺热闹。有时是在杏林里摘杏,有时是在灶台前蒸杂粮馍,红歌、民歌混着锅碗瓢盆的声响,把蔡家崖的烟火气捎给全国网友。“咱的杂粮面上个月卖了两百多单,杏子刚上市就被订走大半!”她擦了擦额头的汗,镜头里的笑容透着实在。

从纪念馆的红色宣讲到村委院内的家风讨论,从党员带头化解矛盾到村民议事会共商村务,蔡家崖把吕梁精神的根脉,深扎进文明创建的土壤里。

产业兴村:实干铺就文明之路

“尝尝这个凯特杏,甜得能粘住牙!”高香连的杏林里,几个城里来的小游客举着刚摘的果子,脸颊沾着金黄的杏汁,咯咯的笑声在林间荡开。

300棵杏树连成一片绿海,金太阳、红太阳、凯特等四五个品种的杏子挂满枝头,沉甸甸地压弯了枝丫。高香连站在梯子上摘杏,手机支架就架在树杈间,直播间里“来摘杏”“看着就甜”的留言不断滚动,她时不时直起腰,对着镜头举起手里的果子:“咱这杏都是自然长熟的,咬一口能飙汁儿!”她抹了把额头的汗,指尖还沾着泥土,算起收成来眼里亮闪闪的:“去年卖了四五千块钱,今年产量比去年高,能卖到一万二三。”望着满树饱满的果实,她笑得合不拢嘴。

北山的一千余亩经济林里,全是郁郁葱葱的杏林,延续了这些优质品种的种植,沉甸甸的杏子在枝头摇曳。温永利站在山梁上,望着这片果林盘算:“好年景能产80多万斤杏,深加工后,村集体和村民能多挣几十万。”山下的光伏电站泛着蓝光,300千瓦的装机容量每年为集体增收三十余万元,这笔钱除了给全村人代缴医保,还添了20多个公益岗位。

不远处的农家乐里,村民刘丽丽正端上一盘黄米凉糕。“在这儿一个月能挣3500元,不比出去打工差!”她笑着说。这个农家乐带动了近20个村民就业,食材全来自本地——岚县土豆做的粉条、兴县杂粮磨的面粉,都是游客点名要的“土味”。负责人张建国正给后厨交代当天的食材清单,手边的采购单上列着的都是本地涉农企业直供的新鲜货。“你看这菜单上的每样菜,都来自周边合作社,既新鲜又地道。我们靠着蔡家崖的红色招牌,让游客吃得舒心、住得踏实,更要带着乡亲们一起把日子过红火。”张建国笑着说。

“蔡家崖号”列车的鸣笛声,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这列2018年开通的红色文化列车,车厢里的小桌板印着革命故事,3号车厢的“红色经典·书香旅途”角落,总能看到旅客捧着书读。列车捎来的不仅是游客,还有商机:村民的豆腐、杂粮、杏子,跟着列车走进了太原的超市;青塘粽子、临县红枣成了“网红特产”,沿线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数据见证着变化:2017年蔡家崖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2024年达到1.2万元。从杏林采摘到农家乐经营,从光伏发电到红色研学,蔡家崖人用产业的“实”,撑起了文明的“形”。

新风拂面:民生绘就文明之景

傍晚的蔚汾河公园,村民们伴着广场舞音乐起舞。温守慧正沿着步道散步,看着路灯下嬉戏的孩子,想起几年前的土路,“那会儿出门深一脚浅一脚,现在火车站修到了蔡家崖,天然气通到了灶头,城里有的咱都有咧!”

村里的变化藏在细节里:免费公交车开到了家门口,有线电视家家通,智能安防摄像头实现刑事案件“零发案”……最让村民暖心的是医保——村集体每年给全体村民代缴城乡居民医保,100%覆盖的保障网让“看病难”成了老黄历。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院子里,巾帼服务队的队员们正帮独居老人收拾屋子。这支志愿队全年忙着助老扶幼、环境整治,累计服务时长早已超过1000小时。队员小刘刚给老人剪完指甲,又拿起扫帚扫院子:“以前闲了就凑堆打牌,现在做志愿,心里亮堂!”村规民约里的“积分制”,更是把文明行为变成了可兑换的洗衣粉、食用油,村民们比着攒积分,连孩子都知道“不乱扔垃圾能加分”。

从天然气灶上的蓝火苗,到文化广场的欢笑声;从志愿者的红马甲,到议事会上的你一言我一语,蔡家崖的文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进柴米油盐的实在,是写在村民笑脸上的幸福。

夕阳西下,“红色一条街”的灯笼亮了起来。康彦红结束了最后一场讲解,高香连的杏林里最后一批游客带着杏香离开,温永利站在村委会门口,盘算着明天去北山看看杏树长势。

这片曾被鲜血浸染的土地,如今正以红色为底色,用产业作画笔,以文明为气韵,描绘着“小延安”的新模样。

当“蔡家崖号”列车再次鸣笛,载来的不仅是远方的客人,更是一个老区村庄向着文明未来的铿锵步履——红土之上,文明之花正越开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