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字号”文化盛宴点亮中阳乡村振兴路
编者按
泥土芬芳间,星光耀振兴。目前,一场别开生面的“村T”大赛,正点燃中阳乡村的火热激情。这不是巴黎米兰的时尚秀场,而是由中阳县文旅集团和吕梁华宇广告集团联袂打造的,扎根黄土高原、散发泥土芬芳的百姓大舞台。大赛以“非遗+时尚”为笔,以来自各领域的六百余位普通百姓为主角,绘就了一幅乡土活力奔涌、文化自信昂扬、振兴动能澎湃的动人画卷。
聚焦这场“土味”盛宴中闪耀的凡人星光,线上线下观众被盲人歌者刘宏、深井矿工刘学刚、“莜面大姐”王晶萍、“唢呐王子”白杰等人的奋斗故事深深感动着。他们,是千千万万中阳农民的缩影。在村T的聚光灯下,没有精致的包装,只有源于生活的“淳朴与笨拙”,却恰恰赋予了这场大赛超越才艺的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这价值,在于深挖本土文化宝藏,在于激活农民内生动力,在于搭建产业融合平台,更在于彰显一个县域对每一位平凡奋斗者的尊重与赋能。
中阳村T,是秀场,更是宣言: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正蕴藏在这片生机勃勃的乡土之中,闪耀在每一位用心生活、用力歌唱、用情奉献的普通人身上。这束由泥土孕育、因奋斗而闪亮的星光,必将照亮中阳乡村更加美好的未来!
到村工作大学生高睿的深情告白
“你要写吕梁,就不能只写吕梁,你要写英雄之城的信仰,写荡气回肠……”
在聚光灯下,他从容而立。29岁的高睿,中阳县武家庄镇张家庄村到村工作大学生,正以一场声情并茂的朗诵,站在中阳“村T”大赛舞台中央,向所有人讲述他深爱的土地。
2019年从四川传媒学院毕业后,高睿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扎根基层的到村工作大学生。三年来,他逐渐褪去“书生气”,染上“泥土味”。作为村“两委”办公室主任,他科学排定值班表,确保节假日期间为民服务不缺位;履行报账员职责,严格监督村级财务运行,加强“三资”管理。在积极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同时,他始终将宣教文艺活动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8月初,得知县里举办“村T”大赛,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当农民从田间地头走向T台中央,本身就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实践。”高睿这样说道。他选择以朗诵细数吕梁山的历史底蕴与英雄事迹,朗诵的《你要写吕梁》不仅是对家乡的深情告白,更成为向外推介吕梁文脉的窗口。
从海选到复赛,高睿不仅展现了个人的风采,更借助“村T”舞台传递出一份质朴而坚定的文化自信。在他看来,这个舞台完美融合了“潮”与“土”,既是对劳动者的尊重,也是文旅推广的创新。他期待更多乡亲走上舞台,展示中阳特色,通过文旅发展带动百姓致富。
“用朗诵表达我对这片土地最真切的情感,也让更多人看见新时代农村的新面貌。”高睿微笑着说道。在他的声音里,我们听到了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
莜面香自苦寒来 “村T”台上绽芳华
——中阳县凤尾村妇联主任王晶萍的故事
清晨四点半,天还未亮,凤尾村妇联主任王晶萍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喂牛、和莜面,紧接着便是带领村里平均年龄62岁的“夕阳红”团队排练村T节目。这段时间正值雨季,她还要带领村民打扫卫生、清理河道等。“咱是干部,这些事一件也耽误不得。”她语气干脆。
53岁的王晶萍是凤尾村的村委委员兼妇联主任。22岁从交口县嫁到本村后,她就靠着双手一路打拼,从摆小吃摊到开莜面馆,再到回村建起200多平方米的莜面馆,即使“至今还欠着一屁股债”,她也从不畏惧。“我是个要强的人,我想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她常说。
今年8月初,村T大赛启动后,她立刻动员村里50至70多岁的妇女组队参赛,用表演展现莜面从种植到制作的全过程。起初大家都不敢上台,她耐心带领排练,一点点调整动作,一次次加油打气。8月21日复赛时,队员们手持农具和蒸笼,生动演绎“开犁播种”“麦穗弯腰”等场景,赢得满堂掌声。“这辈子头一回上台,真的高兴!”队员田福珍激动地说。
如今,王晶萍仍种着20多亩莜麦,养着80多头牛。她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忙到深夜,却从不喊累。她最大的梦想是借着村T这个平台,把凤尾莜面推出大山,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莜面是凤尾的宝,村T是走出大山的桥。”她目光坚定地说道。
这位从苦难中走出的农村干部,正用她的实干和初心,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七类非遗同台 农耕文明交响
——武小汾执导《中阳非遗走秀》背后的故事
剪纸流转、唢呐破空、刺绣灼目——在中阳县“村T”大赛的舞台上,《中阳非遗走秀》以一场融合视觉与听觉的非遗盛宴震撼全场。这部作品由山西省首批乡村工匠、国家级非遗中阳剪纸市级传承人武小汾执导,将剪纸、刺绣、泥塑、编织、唢呐、婚俗、农事共七类非遗融为一体,动态演绎出一幅扎根于土地的农耕文明长卷。
“我不是在简单排节目,我是在找回我们的根。”武小汾如是说。作为中阳剪纸奠基人之女和市级非遗传承人,她多年来深耕传统工艺活态传承。接到村T任务后,她决心跳出“单项展示”的旧框,把非遗还原到它们诞生的生活现场。“吹唢呐就要有吕梁黄土坡上的豪迈,缠线的妇女指尖自有节奏,石匠一凿一磨都是戏。”她坚持让每位民间艺人做回自己,拒绝刻意表演。
排练中,她亲自整理道具:高粱秆编的箩筐、玉米皮缝的垫子、新娘手中的绣花嫁妆,每一件都来自乡土,带着手作的温度。“很多人第一次走秀,紧张,我就说:‘你平时怎么干活,台上就怎么走!’”武小汾笑着回忆。她把农事劳作、婚嫁习俗等真实场景融进叙事,令节目宛如一幅流动的乡土记忆图卷。
这场演出不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次文化的唤醒。武小汾用导演的智慧与传承人的使命感,将散落乡间的非遗明珠重新串起,赋予沉寂的农耕场景新的生命力。“我要让年轻人看见,我们的文化有多美,我们的根有多深。”《中阳非遗走秀》成功探索出一条用群众舞台激活文化遗产、连接当代观众的中阳路径,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用歌声刺破黑暗 在“村T”星空闪耀
——盲人歌者刘宏用生命唱响自强之音
在中阳县村T大赛的舞台上,37岁的刘宏虽然眼前是无尽的黑暗,却用歌声触摸到了星辰大海。当他深情唱起《敢问路在何方》时,那与原唱惊人相似的嗓音和饱满的情感,瞬间点燃全场掌声。在家人搀扶下登台的他,步伐缓慢却坚定,歌声里尽是对生命的热爱与执着。
刘宏从小患有眼疾,世界对他关上了视觉的窗,却打开了声音的门。唱歌成为他生命中最亮的一束光。这份热爱陪伴他走过街头卖唱的岁月,也激励他掌握了盲人推拿手艺,“为很多人缓解病痛”。如今,他在抖音上拥有6万粉丝,被网友称为“励志歌者”。
“有生之年能登上这样高端的舞台,很激动!”刘宏声音微颤却逻辑清晰,“谢谢政府对残障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他的歌声中没有抱怨,只有对前路的坚定探索和对机遇的深深感恩。一曲《敢问路在何方》,正是他人生轨迹的真实写照——纵然眼前黑暗,心中自有方向,脚下踏出的是自立自强、服务社会的光明之路。
刘宏的表演不靠华丽技巧,却拥有最打动人心的力量。那是生命在困境中不屈的韧性,是热爱在黑暗中迸发的光芒。他站在村T的舞台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份勇气和纯粹,也为这个质朴而时尚的乡村舞台注入了深刻的人文温度。
井下“守护神” “村T”展风采
——中阳县下枣林乡矿工刘学刚的“双面”人生
在中阳县“村T”大赛的舞台上,由下枣林乡选送的节目中,来自鑫岩煤矿的通风队瓦检员刘学刚与5位工友一同穿着工装,以稳健的步伐和质朴的笑容,向观众展示了新时代矿工的风采。
38岁的刘学刚已在煤矿工作五年,每班九小时坚守井下八百米深处,监测瓦斯、确保通风,是工友生命的“守护神”。他历经了出海捕鱼、造船厂工作后,选择这份月薪万元左右、有五险一金的稳定工作,支撑着他和妻子抚养两个孩子。尽管意味着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并且日常几乎不见阳光,他依然踏实前行。
参加村T大赛对刘学刚而言是一份意外的“福利”。站在聚光灯下,褪去煤灰,换上干净工装,他与工友们脸上洋溢着久违的轻松与自信。“感觉这样的活动很有意思,很放松、很愉快!”他高兴地说,“感谢政府搭建这样的平台,让我们矿工的生活被更多人看见。”
中阳县“村T”大赛不仅是一场乡村文化盛宴,更是一个为无数像刘学刚这样的平凡劳动者搭建的展示舞台。当矿工们踏出的每一步都赢得掌声,当辛勤与坚守被光影记录,这片土地正以最郑重的方式告诉所有人:每一个默默支撑生活的劳动者,都值得一次闪亮登场。
唢呐少年与山间的回响
清晨六点,神圪垯村晨雾朦胧,19岁的白杰已站在实训基地院中吹响唢呐。几天前,他刚与20位同学一同登上中阳县“村T”舞台。“学艺术,就得有地方演。能在家门口这么大的活动上吹奏,我很自豪!”眼神明亮的他这样说。
白杰的唢呐梦源于童年村里一场丧事上听到的唢呐声。“太厉害了,迷上了。”那颗音乐的种子自此深植心中。初中毕业后,他毅然决定学习唢呐。面对母亲的犹豫,少年坚定地说:“妈,学艺术不分高低贵贱!”这句话为他推开了唢呐世界的大门。
从此,唢呐成为他生活的重心。从吕梁艺校神圪垯实训基地到太原市艺校,白杰的日子由汗水浇灌。每天五点半起床练功,晚上下课还加练至十一点。“先苦后甜甜不断”,老师的教诲他铭记于心。中阳县政府减免其学杂费用,减轻了家庭负担。“爸妈把能给的都给了我,我特别感恩。”谈起父母,他仍如幸福少年。
近一年来,他与同伴们的唢呐声已响彻二十多个舞台,从吕梁新年音乐会到央视器乐大赛,从“村超”现场到摩托车大赛开幕式。这门古老技艺在新平台上焕发生机。
白杰梦想组建全市最大的、专门承接婚丧庆典的唢呐乐队,更想将民族乐器与西洋乐结合。“得让更多年轻人,爱上我们这‘老套’的宝贝!”这位少年正用自己的方式,让千年古调焕发新声。
当唢呐在村T舞台响起,响彻山谷的不仅是音符,更是乡村少年对文化的自信、对梦想的坚守。村T舞台托起了无数“白杰们”的梦想,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