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朵朵“致富伞” 撑起“钱袋子”

——交口县食用菌产业全链条发展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2025年09月07日 09:57:45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 本报记者 刘少伟

金秋时节,走进吕梁山深处的交口县,一排排现代化菌棚鳞次栉比,菌棒上探出的褐色“小伞”散发着淡淡清香。谁能想到,这小小的香菇,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这里的乡村面貌,奏响着产业振兴的激昂乐章。目前,交口县食用菌产业已成长为年产值2.5亿元的大产业,覆盖全县7个乡镇、60%的行政村,带动2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均增收1.5万元以上,4200余户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

交口县如何蹚出这条产业特色路?答案藏在“全链条”三个字里。

政策护航 要素保障“不掉链”

每年的7月至10月,许多香菇产区普遍因为气温高而无法产出香菇,交口县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利用反季节种植夏香菇,弥补了这一市场空缺。

山神峪村是交口县最先尝试发展香菇产业的试点村,从试种1万棒香菇起,村民发挥“房前屋后”香菇种植便于管理、节省成本、节约土地等优势,“一户一棚菇”实现了“种一棚菇、富一家人”,全村200余户,村民收入八成来自于香菇产业。

郜金柱是尚家沟村第一批食用菌种植户,2015年,他与6户农户以每棒0.5元酬金,向从河南聘请的技术人员学习食用菌种植。如今,一座座食用菌大棚遍布尚家沟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

“目前全村食用菌种植规模达250余万棒,茯苓种植面积近400亩。”尚家沟村党支部副书记赵喜平介绍。

2012年引进食用菌种植起发展至今,交口县食用菌产业从零星种植到遍地开花,种植规模已经超过3500万棒,覆盖了全县60%的行政村。

迅猛发展的背后,是交口县委县政府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和久久为功的务实行动。

该县将食用菌产业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去年又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出台了《扶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5年)》,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服务支持、市场培育拓展等多方面入手,为食用菌产业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同时,制定《香菇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基地实施方案》,科学统筹规划各个功能板块,构建起食用菌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为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交口县积极实施食用菌产业链市场主体倍增行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抱团”营销等创新模式,带动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着力打造食用菌全产业链集群,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血液”。交口县联合保险公司,创新实行“五位一体”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制度,累计注入风险补偿金1700万元,有效降低了菇农因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造成的损失,保障了他们的收益。与此同时,交口县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审批流程、扩大贷款规模、放宽授信条件,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

创新驱动 菌菇生香飘远方

要将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科技创新是关键。

走进山西韦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养菌车间,仿佛踏入一座井然有序的“菌菇工厂”。数万根菌棒整齐排列在培养架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菌香。一个个传感器如同敏锐的“眼睛”,实时监测着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

“以前,工作人员要整天守在棚里,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温度湿度有个闪失。现在好了,手机一点,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光照,啥都清清楚楚。一旦出现异常,系统还会自动报警,比咱自己盯着还管用,这简直就是给菌棒请了个24小时的‘金牌管家’!”山西韦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宏全轻点手机屏幕,自豪地展示着智慧数字农业系统。

依托龙头企业韦禾公司,交口县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等26所专业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组建了一支由26名专家组成的强大技术队伍,并柔性引进上海农科院的7名专家,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还充分利用韦禾食用菌实习实训基地,积极培育专业技术人员600名、专业技能人才2000多人,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了拓宽销售渠道,交口县专门组建了食用菌销售公司,借助直播带货等新兴营销方式,让“交口夏菇”远销河北、河南、陕西等地,并出口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

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食用菌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建设了数字智能食用菌工厂生产管理系统,并建成了集香菇产业大数据研发中心、香菇培养料生产和工厂生产净化环境智能监控中心、优质夏季香菇生产基地和食用菌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平台。通过科技攻关,交口县成功开发出适合本地气候环境的“交香一号”“双香16号”“808香菇”等食用菌新品种。

为了进一步提升“交口夏菇”的品牌影响力,交口县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目前,已获得有机认证4个、绿色认证10个、无公害认证12个、圳品2个。并大力推进“石口镇乡村e镇项目”,建设了3000平方米的分拣中心和1500平方米的电商产业孵化中心,构建起“产业+电商+配套”的电商生态体系。同时,鼓励企业加大在各大电商平台的产品投放,通过多渠道、饱和式的产品宣传和推广,全面塑造“交口夏菇”的优质品牌形象。

延链强链 “致富伞”越撑越大

交口县坚持集群化发展,通过延链强链,不断提升食用菌产业的整体效益。

交口县与吕梁润农科技公司强强联合,实施年产1500万袋(3000万斤)菌种项目,预计可助力1500户农户平均增收20%。同时,大力推进食用菌精深加工,目前已发展食用菌加工企业5家。

为了提升食用菌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交口县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协会,并着力培育石口香菇专业镇,引导食用菌从业者与协会抱团发展,联合制定食用菌生产标准,全面推广标准化技术操作流程,着力提高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交口县还大力推进产供销一体化,强化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建成了食用菌烘干房、收购中心或分拣点、交易市场、高标准智能化菌棒生产厂,确保5万棒以上的基地均配有保鲜冷库。

“以前以种地为主,收入微薄,自从村里有了香菇厂,有了稳定挣钱的地方,一年下来能挣个三五万块钱,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在康城镇尚家沟村,六十岁的村民白康生说起村里香菇产业的发展,话语中满是对这份工作的满意与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尚家沟村在“十户联体”互助发展模式基础上,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因地制宜大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全村建成高标准四季日光温室出菇棚、日光温室养菌棚、原料车间、制棒车间、冷藏分选车间等,香菇种植150万棒、平菇种植150万棒,食用菌年产值达1800万元。并同步搭建直播带货电商平台,实现了食用菌产业从菌棒制造、种菌养菌、出菇销售向深加工延伸。

在大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该县积极创新,推出了“党支部+合作社+十户联体”“龙头企业+金融部门+村委+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合作模式,构建托管经营、劳务就业等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村集体经济和农户稳定增收。小小的食用菌,真正成为了当地农民的“致富伞”。

从“手搓菌棒”到“一键成棒”,从“靠天吃饭”到“数据当家”,交口县用一朵香菇写活了产业振兴大文章。如今,小小菌伞正在乡村振兴的天空下撑开更大的荫凉,也在时代发展的画卷上晕染出更加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