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思想理论

党建引领提升企业治理效能的实践路径研究

□ 高强

2025年09月07日 09:58:18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企业治理效能直接关系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党建引领是国有企业治理的独特优势,也是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抓手。在现代国有企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充分重视国有企业通过党建引领提升治理效能策略的应用,从而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为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一、党建引领企业治理逻辑

国有企业通过党建引领企业治理是将党的领导融入到企业生产各个环节,从而在企业内部构建“党建强、治理优、发展稳”的良性循环。从理论角度分析,国有企业在党的领导下能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够确保企业发展战略与国家长远发展大局保持一致;从实践角度分析,党的领导能把握国有企业发展大局和方向,弥补在治理结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国有企业加强党建引领不单单是提升企业治理效能,更重要的是利用先进制度实现党的领导与企业治理的协调统一。

二、党建引领企业治理效能提升的实践路径

1、构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融合体系。

一要完善“三会一层”与党组织的权责边界。党的章程中确定“党委先议、董事会决策、经理层执行”的权责链条,这样能够突出党的领导在国有企业中的法定地位,从而确保企业各项决策制定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党的领导需要从社会责任感、政治合规性等方面落实战略规划、重大投资、薪酬分配制度的制定,确保国有企业任何决策都在党的领导和监督下制定实施。二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对部门治理的渗透。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需要不断渗透到部门治理中,特别是在事业部、子公司等二级单位需要设立党总支。而业务团队、职能部门则设置党支部,确保党组织能够延伸到企业治理的各个环节中。

2、建立“党委前置研究+科学论证”的复合流程。

一要规范党委前置研究讨论的范围与标准。根据党组织工作要求参与制定《党委前置研究讨论事项清单》,明确规定党组织必须参与到企业的重要人事任免、发展战略制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而党委前置工作开展环节需要重点审查表决程序是否合理、政治方向是否正确,并对各项工作进行实质性的论证。例如,国有企业重大投资项目需要由党组织审查是否存在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廉洁风险,是否符合国家发展战略。

二要融合民主集中制与科学决策方法。党建引领企业治理效能提升需要融入民主集中制,根据党委工作要求落实“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工作准则;企业董事会决策中推动党员董事将党委意见转变为专业判断,并通过SWOT分析、风险矩阵等进行风险的精准识别。同时,对于决策环节存在的重大分歧,建设协调沟通机制,能够有效控制决策风险。

三要打造“党建+业务”的双驱动模式。以党员先锋工程破解执行难题。通过建设“党员公关岗”“党员突击队”,推动党建与业务攻坚深度融合,从而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卡脖子”问题。例如,党组织引领技术团队开展“党员创新项目”,在市场拓展中组织“党员先锋市场行”,从而确保各级工作开展环节都能够突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进而整合国有企业内部资源解决经营或工作中的各项问题。将党建考核与经营考核有机结合。构建“党建KPI+业务KPI”的双重考核体系,即在考核指标制定过程中,不仅包含业务指标,还要将“三会一课”“战略达成率”等相关指标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并且将企业发展与个人薪酬联系起来,进而有效激发党员和生产经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要构建“党内监督+多元监督”的协同体系。强化纪检监察的靶向监督。国有企业纪委针对招投标、高管履职、资金使用等“关键少数”“关键环节”进行全面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处理。同时,构建“纪检+审计+法务”联动工作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发挥职工民主监督的基础作用。通过在企业内部设置党员意见箱、开展“我为治理提建议”等活动发挥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治理效能的提升。

三、结语

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治理效能提升,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要求,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实践中,国有企业需结合自身行业特点与发展阶段,不断创新党建与治理的融合方式,使党建引领真正成为提升企业治理效能的“催化剂”,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单位: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