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父亲高有瑞
□ 文/图 高保连 高武民
父亲高有瑞,1922年8月出生于临县高家塔村。1940年参加革命,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四区抗日村公所书记、村长、区财政助理员、区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山西省电缆厂党委书记、县人大副主任等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缅怀父亲的抗战岁月,寄托我们对父亲的怀念。
投身革命 光荣入党
父亲生于临县高家塔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家中有兄弟姐妹6人,他排行第二。父亲从小就很懂事,常帮祖父母种地、砍柴、担水、做零活,贫寒的家境使他早早养成了勤劳俭朴、坚韧刚强的性格。在父亲10岁时,祖父母送他到本村的私塾学习,指望父亲能靠读书翻身,改变高家世代农耕的局面。
读书到14岁时,由于家庭困难,父亲不得不辍学回家,到卧龙墕租种土地维持生活。就在父亲为生计奔波之际,适值离石牺盟会成员在四区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父亲从中了解到共产党是解放人民大众的救星,由此对共产党产生了强烈的亲切感,并萌发了加入抗日队伍的念头。
1938年日寇侵占离石,父亲耳闻目睹了日寇对离石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怀着满腔阶级仇与民族恨,17岁的他毅然于1940年1月在池家卯参加了离石四区游击队,成为一名战士,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
在游击队,父亲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每逢战斗,他更是冲锋陷阵、不怕牺牲,凭借机智勇敢一次次克服艰险。当时的区委书记雒云看到父亲办事稳妥,忠实可靠,而且能写会算,对他很是器重,于1940年6月派他担任三交多士村抗日村公所村长。
在雒云同志的悉心引导下,父亲逐渐明白了抗日救国的道理。他积极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全力开展各项抗战工作。1942年,经雒云同志介绍,父亲在离石县四区墕口村加入中国共产党(候补期一个月),从此他把一生交给了党。
传递情报 配合行动
班家溛距离石门墕碉堡三四里,处在对敌斗争的前沿阵地。1941年,为了加强班家溛的抗日斗争工作,上级领导派父亲到班家溛抗日村公所担任书记。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下,父亲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成立游击小组,一方面在敌人据点周围监视敌人外出“扫荡”情况,一方面负责侦察敌情、传递情报。5月中旬,得知鬼子准备出动到西山一带“扫荡”的可靠情报后,父亲立即汇报给区委书记雒云。雒云立即派人通知区游击队,游击队迅速制定了袭击敌人的计划。在敌人必经路上埋上地雷,炸得鬼子人仰马翻,抱头鼠窜,没敢进村就狼狈逃窜。这次战斗极大地震慑了敌人,有效鼓舞了群众的抗日斗志。
游击小组时常趁夜色破坏碉堡附近的大道及日军的交通线,通过毁电杆、割电线破坏日军通讯;同时发动群众埋粮食、藏衣物,做好空室清野工作。经过艰苦斗争,他们不仅摧垮了那一带的伪政权,还建立起抗日新政权,抗日工作逐步开展起来,为离石西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做出了积极贡献。
1943年,父亲在李家山村公所配合武工队,对石门墕据点的日伪军展开斗争。他们利用敌人夜间防备松懈的时机,破坏石门墕到三交的公路及通往李家山的多处要道,并在碉堡附近的要道上埋上地雷。这一系列行动弄得敌人寸步难行,再也不敢肆意“扫荡”。
那时的维持会是日军设在各村的“耳目”。为摧毁维持会,父亲配合武工队人员,趁各村维持会长回家过年的机会,抓回30余名维持会长进行教育,警告他们不得再给鬼子送情报、送粮食及其他物资。这样一来,鬼子一下子失去很多“耳目”。自此,鬼子的活动范围日益缩小,各村相继恢复或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抗日组织也随之迅速发展、不断壮大。
纺花织布 擒拿汉奸
1943年,父亲响应党的号召,动员并组织群众开展纺花织布运动。按当时规定,一个妇女半年一匹标准布,父亲挨门逐户布置纺织任务,他自己也积极参与其中。为提高纺织技术和质量,父亲提出给织布技术娴熟、完成任务及时且棉布质量好的妇女奖励。这一举措极大调动了广大妇女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妇女加入到纺花织布的运动中来。在父亲的组织和带动下,李家山村公所的纺织任务连续两年完成得既快又好,广大群众不仅解决了自身穿衣问题,而且还支援了抗日前线。
张二贵,临县人氏。自幼便横行乡里,为乡邻所憎恶。后来他混迹社会,无恶不作。日寇侵占离石后,张二贵投靠敌人当了汉奸,不仅到处收集抗日军民的情报、捉拿抗日积极分子,还残忍杀害抗日干部。日寇投降后,张二贵自知作恶多端,便畏罪潜逃,从此下落不明。
在开展反奸清算运动中,上级组织在排查可疑人员时发现汉奸张二贵潜藏在孝义,便立即派父亲和两名游击队员前去抓捕。三人赶到孝义时,张二贵已逃离孝义,跑进了深山老林。他们一路追赶,进入茂密的林子后仔细寻找,却迷失了方向。连续三天,他们带的干粮早已吃完。饿了渴了,就靠野菜野果充饥;困了乏了,便靠在树上休息。最终,他们发现了张二贵藏身之处,将其抓获,后五花大绑押回到了四区,胜利完成了任务。
动员参军 支援前线
1946年,为反击国民党的进攻,支援前线,四区掀起了青年参军的热潮。父亲不分白天黑夜到各村开展动员工作,让青年人明白,只有参军报国,才能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才能摆脱剥削、压迫,保住自己的家庭。在他的动员下,青年们逐步打消了怕苦、怕死、怕离家的思想,积极踊跃报名参军。四区报名参军的青年共有160多人,仅坪头村就有11名。这些青年被编入军队的预备役部队,为革命积蓄了力量。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北,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并一分为三即中央前委、中央工委和后委。叶剑英、杨尚昆组成的中央后委,进驻吕梁临县。杨尚昆亲自在碛口负责组织指挥疏散安置工作,主要是将部分老人、领导同志的家属及孩子约3000人,连同一批辎重器材等物资渡过黄河,转移到碛口、柳林附近的村庄。各地组织动员群众腾窑洞、筹粮食和草料,昼夜突击碾米、磨面、做军鞋、缝制衣服、运送物资,为妥善解决后委人员的吃住问题,离石、柳林、临县三地的群众不遗余力地做好保障供给工作。
期间,父亲有幸见过叶剑英、杨尚昆等领导同志,聆听过他们的讲话、报告,深受启发。一年后,蒋介石、胡宗南发动的重点进攻陕北的计划被粉碎,中央后委机关随即向晋察冀解放区进发,胜利到达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
1948年的晋中战役、太原战役期间,父亲在柳林发动群众,一方面组织民兵支援前线,一方面动员青年参军,支援两大战役。其中,在太原战役中,柳林共筹集粮草6万斤,小米、花料等物资也全数集中起来,以备前线调用。
恢复经济 发展生产
建国初期,国家百业待兴,父亲任四区区委书记,他肩负历史使命,开展了一系列关键性的基础工作。领导四区人民,大力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成功地试办了互助组和以土地分红为特点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期间,他还发动群众捐款捐物、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1955年,父亲任离山县委副书记,主管工业。他对全县工业情况做过一次全面调查,并撰写普查报告,推动了工业工作的开展。他领导编制了第一个五年工业规划,个体企业、手工业联营合并是规划发展的基本点,初步建立起离山县的工业基础。1958年,他又领导编制了第二个工业发展规划,重工业工程项目是该规划发展的重点。此后,离山县先后建起发电厂、农机厂、七里滩煤矿等国营企业,以及寺沟煤矿、营造厂等集体企业,为离山县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1年,父亲任省电缆厂党委书记。到厂后,他一方面认真贯彻中央“八字方针”,推行落实鞍钢宪法,落实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带领全厂干部职工努力完成生产任务;另一方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健全了党组织机构。建立3个支部6个党小组,配备了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制定了党委、厂部会议学习制度;明确了书记、厂长各科室工作职责。同时,他发动全厂职工群众为国家和企业战胜困难、振兴经济建功立业。全厂干部职工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克服了一切困难,终于在年底完成了年生产计划和筹建两个车间的任务。
1962年,父亲任离石县监委书记期间,牵头查办过一批有影响的案件,严厉地纠正和查处了党员干部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纯洁党的组织、加强党的纪律、密切党群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查办案件过程中,他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不徇私情、敢于负责,赢得了群众的好评。
1969年,由于全国战备工作需要,组织上任父亲为筹建离石铁厂领导组组长,负责铁厂的筹建工作。他带领干部职工在人员少、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机械设备短缺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建起了一座高炉,开采了杨家港等矿山,修建了7座矿山的运矿专用公路,完成了铁厂筹建工作,推动铁厂顺利投产。1972年,任农机局局长,负责筹建农机局,一年后,农机局的经营管理和业务工作得以全面顺利开展。父亲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极大热情投入工作。1981年,父亲被调回离石县任人大副主任,到岗后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做出了贡献。
父亲一生奉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他时常教育我们不能铺张浪费,以实际行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父亲经常教育我们学习要努力,工作要敬业,对党要忠诚,为人要正直。在父亲的警醒和鼓励下,我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勤恳工作。父亲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还常常教育我们说:“做人要正直老实,公家的钱财一分都不能拿。”在他的教育下,我们都养成了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习惯。
1984年,父亲离休后,享受副师级待遇。2001年冬天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父亲去世,享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