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谒安国寺
□ 索建光
安国寺,久仰其名,一直渴望能一睹它的风采。在一个秋风送爽的午后,应友人之邀,我踏入这深山古刹,终于得偿所愿。眼前的景致令我沉醉,心中更是感慨万千。
安国寺,静卧于离石区往西10公里处乌崖山麓的石洼之中。四周,山峦巍峨耸立,悬崖峭壁如刀削般陡峭,群山环绕,仿若天然屏障;松柏郁郁葱葱,古木参天,尽显勃勃生机;野草山花漫山遍野,争奇斗艳,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锦缎;绝壁石缝间,清泉潺潺流淌,似银缕玉带,灵动而秀美。
乌崖山原籍籍无名,后因安国寺而声名远扬。它兼具雄伟、险峻、神奇、秀美、博大,自有一番独特韵味。
安国寺的建筑错落有致,殿宇禅房、亭台楼阁交相辉映。主建筑大雄宝殿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巍峨壮观,尽显庄严气势。殿内,三尊高大精美的三身佛静静伫立,造型独特,面容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于清端公祠内,关帝阁、于成龙读书楼古朴典雅,环境清幽,处处弥漫着厚重的历史气息。寺后石崖之下,是莱公别墅。相传,此乃于成龙之孙于准在雍正年间主持修建。这里地势险要,建筑精巧,前临深谷,清泉叮咚作响;下有八角琉璃井,上有千仞绝壁,每逢雨天,悬崖飞瀑倾泻而下,水帘垂挂,景色壮美至极,令人叹为观止。
漫步安国寺,徜徉在青山绿水与古刹殿宇之间,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让我深切感受到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安国寺原名安吉寺,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唐贞观十一年,曾是唐代宗昌化公主的食邑地。当年,代宗赐予昌化公主两枚佛牙,并修筑铜塔用以存放。如今寺中的铜塔楼,便是昔日供奉、贮藏佛牙之处,承载着一段古老的传奇。
真正让安国寺闻名遐迩的,是一代廉吏于成龙。出仕之前,他在此潜心读书、修身养性长达六载,最终成就一番大业,被康熙帝赞誉为 “天下廉吏第一”。遥想当年,他远离尘世的喧嚣与浮华,身着素衣,粗茶淡饭,在孤灯清影下专心苦读,以苦为乐,这份定力与决心,令人钦佩不已。正是在安国寺的这六年时光,为于成龙日后入仕,能自甘淡泊、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清静优雅的环境,宛如一座精神熔炉,淬炼出了于公在清廷腐败官场中恪守清廉的“不腐金身”。
拜谒安国寺,最令人称奇的当属寺周那刀刻斧削般的悬崖绝壁和形态各异的嶙峋怪石。部分绝壁底部因常年受风雨侵蚀,石体层层剥落,形成独特的“厂”字型,好似天然的石亭。在悬崖绝壁的缝隙间,在横空巨石的底部,随处可见游人用纤细的树枝和木棍支撑着顶部。这些树枝和木棍虽无法起到实际的加固作用,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深意。我与友人一路探讨、揣摩,最终推测:望子成龙的游人借这安国寺的风水宝地,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寄托自己的愿望——期盼子女能如于公那般,成为力挽狂澜、匡扶社稷的栋梁之才。
知晓游人的用意后,我和友人也兴致勃勃地四处寻觅合适的树枝和木棍,稍作修整,便将其支撑在附近的石缝间与悬空巨石底部,以此表达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盼,为他们未来“顶天立地”的事业送上美好祝福。
安国寺那清幽静谧的自然环境与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让每一位游人都不禁心生庄严肃穆之感。我们怀着虔诚之心,向三身佛、关公塑像、于成龙塑像鞠躬致敬,默默祈愿祝福。愿这安国寺的高雅品性浸润我们的心灵,愿这里的清廉文化滋养我们的精神!
景色秀美绝伦,风情别具一格。安国寺以其独特的魅力,滋养和启迪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也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续写着新的传奇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