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阔天地 大有可为
——吕梁青年的志愿服务轨迹
图为太原理工大学社会实践团在石楼县罗村绘制2000米彩绘。
□ 本报记者 高茜
寒来暑往,四序迁流。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印记,而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却因一群年轻人的到来,留下了格外深刻的一笔。
这些年轻人中,既有怀揣理想扎根基层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用青春书写奉献篇章;也有趁着暑期奔赴而来的实习学子,用实践诠释青春担当。两种截然不同却同样炽热的青春轨迹,在吕梁的山川田野间交汇,共同奏响“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奋斗乐章。
扎根基层的青春坚守
青春,应该在哪里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
这一道关于青春的命题,引得一批批青年上下求索。而西部计划志愿者杨廉政,在吕梁的基层岗位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石楼县灵泉镇中心卫生院的药剂科里,杨廉政的身影总是忙碌而专注。上午9点,取药窗口刚接过新一批处方,他便迅速投入药剂配制工作。只见他指尖捏着药勺精准称量,目光紧盯刻度线控制药液剂量,手腕轻晃试剂瓶让药液均匀混合,每一个动作都透着熟练与严谨,连瓶身残留的药液都要仔细擦拭干净,他深知,一丝误差都可能影响用药安全。
“既然来当志愿者,就得把每件事都干好,把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灵泉镇不少村民看病取药都依赖这家卫生院,遇上农忙时节,药剂科的单子更是堆得满满当当,杨廉政不仅把配药流程打理得井井有条,遇到一些老人看不清用药说明,他会蹲下身慢慢讲解;发现药品库存不足,他会提前和药房沟通补货,避免村民白跑一趟。如今,不少村民都知道,卫生院里有个戴眼镜的“后生”,配药仔细,待人还特别亲切。
今年夏天,像杨廉政这样用心扎根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还有346名。他们奔赴吕梁基层一线,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社区服务等岗位上开展为期一年以上的志愿服务。
为了让这支青春力量更好地融入基层、发挥作用,共青团吕梁市委早已做好了周密部署。
“我们专门成立了西部计划志愿者团工委,还设计推出八大赋能行动指南,为志愿者量身定制服务方向。”共青团吕梁市委副书记郭峥介绍, 理论宣讲种子队、城市推介先锋队、志愿服务标兵队等八大专项队伍各有侧重、靶向发力,既为志愿者搭建起发挥所长的实践舞台,也让服务精准对接吕梁基层发展需求与群众实际期盼。他们到岗首月,便亮点纷呈——
理论宣讲的志愿者把党的政策编成快板、情景剧,走进学校、社区开展“微宣讲”,让枯燥的政策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城市推介先锋队则化身吕梁“代言人”,把各地的美食美景“搬”进直播间;
文水县的平安建设突击队志愿者带着VR设备走进校园,模拟火灾逃生场景,让孩子们在互动中学会自救;
交口县的乡村振兴攻坚队帮老乡开起“云端小卖部”,让土特产走出大山;
志愿服务标兵队定期去敬老院帮老人剪发、体检,陪留守儿童做游戏……“奉献、友爱”的种子,正在基层土壤里悄悄生根发芽。
西部计划志愿者能顺利实现岗位匹配、快速投入工作,背后是共青团吕梁市委前期扎实细致的筹备。团市委充分认识到,西部计划志愿者是缓解基层人才短缺、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主动作为、积极向上争取。在团省委的大力支持下,最终争取到346个志愿者指标,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为更多有志青年服务吕梁搭建了广阔舞台。在岗位设置上,旗帜鲜明地向基层一线倾斜,必须优先保障乡镇、街道、乡村学校、卫生院及直接服务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的基层单位,通过政策引导确保基层岗位占比显著提升。同时,还重点引导岗位资源流向乡村治理、乡村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关键领域,鼓励基层单位申报乡村旅游助理、乡村规划协理等与乡村振兴紧密相关的岗位,支持乡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补充青年力量,让志愿服务的青春动能精准滴灌到发展最需要的地方。
为了让志愿者们“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团市委创新推出市县两级指导员机制。通过“一对一”的护航,不仅帮志愿者们解决生活上的难题,更成为他们工作中的“智囊团”——指导行动方案、挖掘优秀案例、架起与团组织的“连心桥”,让青春力量精准注入吕梁发展脉络。
这些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吕梁的各个角落。或是乡村学校的课堂上,用知识启迪童心;或是乡镇卫生院的诊室里,用耐心服务乡亲;或是田间地头、项目现场,参与调研协调,助力产业发展;或是社区街道、办事窗口,忙碌于服务群众、化解矛盾……这些年轻人就像一颗颗种子,在基层土壤里扎根生长,结出了助力吕梁发展的丰硕果实。
所以,“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吕梁346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书写的答案。
暑期绽放的青春实践
当西部计划志愿者们在岗位上稳步耕耘时,2025年的盛夏,另一股青春力量正带着蓬勃朝气涌进吕梁,他们便是利用暑期前来实习实训的大学生,用短短数月的实践,续写着志愿服务的青春故事。
为让大学生实习实训工作精准对接地方需求,共青团吕梁市委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依照团省委的统一安排,主动谋划布局,组建实习实训工作专班,精准摸排大学生实习需求,积极搭建实践平台、整合优质资源、优化服务保障,扎实推动大学生实习实训工作有序开展,为学子们提供更多元化、更丰富的实践场景与就业选择。
在这批实习学子中,山西师范大学“托起明日的太阳”支教团是一抹亮眼的色彩。这支支教团自2021年成立以来,便承载着师大学子的奉献情怀,过去几年,团队成员先后奔赴吕梁、忻州等地开展支教,努力缩小教育差距,为乡村孩子搭建起通往梦想的桥梁。今年暑期,这支满载初心的支教团再次出发,目的地是汾阳市贾家庄镇初级中学。
为了办好此次假期支教活动,团队负责人要懿洋早在今年“五一”假期就开启了暑期备战。他顾不上规划自己的假期,一门心思加班加点筹备科学课课件、反复打磨教学方案,只为把更优质的课程带给乡村孩子。
这份对支教事业的热爱,不仅体现在团队的行动里,更延续着代代学子的精神传承。“受到上一届学长学姐们支教事迹的感召,我选择接过青春奉献的接力棒,用实际行动将这份志愿服务精神传递下去。”支教团李老师的话,道出了团队成员的共同心声。
8月23日,这支由17名学子组成的支教团圆满完成了此次支教工作。半个多月里,他们全身心投入乡村教育,不仅精心开设了科学、思政、艺术、体育、英语戏剧等多元课程,还创新采用互动游戏、小组讨论等方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眺望世界的窗。孩子们在课堂上领略到不同领域的精彩,大学生们也在教学相长中收获了能力提升与心灵成长。正如他们所践行的:“教育从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师生之间的双向奔赴。”
这不是个例。
今年夏天,3000余名来自全国高校的大学生,123支实践团队,带着专业知识与实践热情,走进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社区课堂,开启了为期数月的实习实训之旅。
近几年,这样的青春“接力”从未停止,参与的队伍愈发壮大,越来越多的青年主动加入——土生土长的“教师三代”小侯便是这场“接力”中的新成员。
小侯出生在离石区,小时候她总是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这份憧憬推着她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选择了距家一千多公里的上海高校,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但远方的求学路,并未让她与故土的联结断裂。求学期间,小侯始终活跃在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而正是在一次次贴近基层、服务他人的经历里,她渐渐读懂了爷爷与父亲两代人的坚守。原来,家里这两位长辈扎根乡村教育,把一辈子留在山区、把青春奉献给乡村孩子的选择,藏着如此深沉的责任与热爱。
这份对祖辈精神的理解,最终化作了小侯毕业前的重要抉择。今年临近毕业,面对外地企业递来的实习机会,她毅然放弃,决然回到了家乡离石,决心在基层施展所学,接续祖辈、父辈未完成的使命。
暑期里,小侯的身影出现在城北街道尉汾路社区儿童服务站,用志愿服务践行着自己的选择。“在社区为孩子们辅导作业时,看到他们从困惑到顿悟的笑容,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这段经历不仅让她学会了沟通与协作,更让她真正触碰到了青春的真谛。
如今的小侯终于明白:“两辈人为什么愿意把一辈子交给乡村教育。这份‘被需要’的价值,比任何东西都珍贵。”而这份领悟,也让她更坚定地站在了青春“接力”的队伍里,让祖辈的教育精神在新时代延展赓续。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志愿只向家国未来。
在吕梁的各个实践岗位上,大学生们正用专业与热忱书写着独特的青春故事。方山县西山青年之家五点半课堂里,大学生志愿者刘通把知识藏进故事里,用生动的讲解把社会安全、公共卫生等六类知识转化为易懂的语言,孩子们瞪大眼认真听,跟着模拟报警、学避险技巧。太原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的18名学子,在孝义市仁义村扛着摄像机、带着VR设备,走遍村里的红色教育基地,拍摄宣传视频、构建虚拟场景,村民们体验后纷纷点赞“红色故事活起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子则把普法课堂搬进了交城县的企业、学校和村户。太原理工大学的“青衿绘梦”实践队,在石楼县罗村镇把40余面旧墙绘成了2000平方米的“乡村画廊”,成了村里的“网红打卡点”。
……
这些实习实训项目,不仅让大学生们从理论认知走向实践践行,更给吕梁带来了新鲜活力。
“3000多名学子带来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创新思维,他们与吕梁的双向奔赴,正在书写校地合作的新篇章。”郭峥说。
从愿意长期坚守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到主动短期实践的实习大学生,两种青春轨迹虽不同,却有着同样的奋斗姿态。在吕梁这片热土上,这批年轻人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智慧服务群众,用热情点燃梦想。他们的故事,正是“青春当有志,立志在四方”的生动注脚,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吕梁篇章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