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贾广星:“我最自豪的便是能够报效祖国”
□ 文/图 本报记者 木二东
早上九点,记者应约来到了交城南街瑞华苑小区。一进门便看到95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贾广星正坐在凳子上缓缓按摩膝盖。“爷爷,吃饭了!”孙子贾志强端来早餐——一碗里面卧着荷包蛋的汤面,旁边摆着蒸红薯和一小串葡萄。老人拿起筷子慢慢吃着,抬头笑道:“现在的日子多舒心,当年在朝鲜,想吃上口热面都难。”
1949年4月,18岁的贾广星刚从交城中学毕业,太原解放的消息让他热血沸腾。“我要参军!”这个坚定的念头在他心中一直回响。凭借文化基础,他成为19兵团65军文工团一员。“当时就一个念头,跟着部队去解放全中国!”谈及当年,老人眼神依旧明亮。
入伍后不久,贾广星便随部队投身解放大西北的战役。1949年7月至9月,扶郿、陕中、兰州、宁夏等战役接连展开。“我跟着文工团在前线宣传政策,打仗时就帮着抬担架、送物资。”他至今记得兰州城外,战士们顶着炮火冲锋的场景。同年10月,他在65军机关兼宁夏军区机关,在宁夏驻军一年,亲眼见证了当地百姓从流离失所到安稳生活的转变。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贾广星随65军于1951年2月从丹东跨过鸭绿江,作为第二批志愿军入朝,被分配到后勤医院救治伤员。医院无固定驻地,始终跟着战场转移,而泅渡临津江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1951年4月第五次战役中,65军作为右翼主力要突破临津江防线,“咱们的武器多是缴获,比美军落后,他们还有制空权,飞机天天在头顶转,战士们伤亡不小。”
那时物资极度匮乏,炒面成了主食,“一口炒面一口雪,雪化了带泥也得咽。”美军白天晚上常轰炸,晚上轰炸时先扔照明弹再投弹。“为了减少损失,部队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公路上每隔一公里设一个防空哨所。哨兵看到飞机就开枪,一枪接一枪往后面传信,我们收到信号就该转移的转移,该隐蔽的隐蔽。靠着这个办法,医院多次躲过轰炸,保住了大量医疗物资和伤员。”
1951年8月,战场转入阵地战,休整后的65军奉命守卫谈判地点开城。贾广星和战友们挖掩体、修工事,坚守阵地。在朝鲜的两年零八个月里,太多战友牺牲的场景,让老人说起时不禁哽咽,不住地擦拭眼角。
1953年,贾广星随部队回国,先在张家口休整两年,后转业至河北文安县水利局。1955年,他回到家乡交城,后来进入县福利厂工作,直至1992年离休。“我的根在交城,能为家乡做事心里踏实。”离休后,懂修理的他成了邻里的“义务修理工”,电灯、收音机、自行车坏了,只要招呼一声,他就上门帮忙。“贾大爷热心肠,是闲不住的老兵!”邻居王阿姨说。
如今,贾广星的生活规律充实:清晨按摩、吃早餐,下楼逛逛和老邻居聊天,用智能手机刷新闻、看养生知识。“现在科技真发达,手机上啥都有。”老人拿起手机笑着说。
当被问起参军最自豪的事,贾广星顿时严肃地说:“最自豪的是穿上军装可以报效祖国。不管是解放大西北还是抗美援朝,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冲在前。现在国家强大了,人民的日子好了,我心里很高兴!”这朴素的话语,承载着的是一位抗战老兵跨越七十余载的赤子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