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吕梁精神引领作用 助推教师交流轮岗
□ 冀惠
教师参与交流轮岗是优化城乡师资配置、缩小教育差距、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路径。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7年,初步建立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施校长教师有序交流轮岗行动计划……从城市、农村等不同地区的实际出发,完善交流轮岗保障与激励机制”。综观当前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情况,在丰富专业发展方式、激发从教活力、弥补学科教师空缺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并积累了一定的探索性经验,但也出现了部分教师对交流轮岗政策和意义认识不到位、参与交流轮岗的积极性不足等问题。从主体视角看,问题的根源是部分教师缺乏精神内核的指引。
吕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吕梁人民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是新时代建设美丽幸福吕梁的强大动力。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特别强调:“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教师交流轮岗中大力弘扬吕梁精神,发挥吕梁精神的引领作用,正是将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的具体实践。要使广大参与交流轮岗的教师在吕梁精神的引领下提升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以“对党忠诚”激发教师为实现教育强国作贡献的自豪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感;以“无私奉献”引导教师在交流轮岗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展现人民教师的情怀和担当;以“敢于斗争”激励教师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交流轮岗中的各种挑战,从而促进轮岗工作的顺利推进。
一、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积极意义。
(一)补充紧缺学科师资,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在政策支持下,教师有序参与交流轮岗,能有效缓解薄弱学校、农村学校面临的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特别是在语文、数学、英语等核心课程以及部分科学、艺术类紧缺学科中,轮岗教师为流入校注入了急需的教学力量,保障了开足、开好国家课程,促进了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同时,轮岗教师多为来自优质学校的骨干力量,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教研经验,通过示范课、集体备课、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资源引入新学校,带动本校教师共同成长,从而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二)促进校际经验交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轮岗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带入农村和薄弱学校,可显著提升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种流动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赋能”。轮岗教师在实践中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带动当地教师队伍的整体成长,有助于构建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教育生态体系。
(三)拓展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丰富教师阅历。轮岗教师在不同学校的实践中,接触到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群体,从而激发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教师通过与不同学校的同事进行研讨和分享,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拓展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路径,有助于体验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文化,从而丰富职业经历。
二、教师参与交流轮岗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一)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参与的主观意愿不强烈、适应性问题等。首先,部分教师因担心职业发展受阻、生活不便或对新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表现出消极态度。其次,教师在适应新环境和新角色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交流轮岗要求教师迅速适应不同的学校文化、教学风格和管理方式,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特别是在城乡差异较大的地区教师可能面临生活条件、教育资源和职业发展机会的不均衡,影响了他们的参与意愿。
(二)教师参与交流轮岗存在困境有诸多原因,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逐渐凸显:部分教师缺乏足够的精神引领与内在动力。在教师交流轮岗过程中,有的教师将轮岗视为一项行政任务或不得不承担的“负担”,甚至是一种个人职业生涯的“牺牲”,而非将其理解为促进自身专业成长、践行教育公平理念的重要机遇。这一认知偏差,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和教师轮岗政策深层意义的理解不足,未能意识到轮岗正是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教育事业大局的关键途径。尽管多数教师对教书育人的职责有明确认知,但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其对自身应扮演的角色认知仍显模糊,未充分理解轮岗不仅是一种人事安排,更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机制。因此,在面对跨区域、跨校际的实际困难时,部分教师产生畏难情绪与被动心态。
三、发挥吕梁精神引领作用,为教师交流轮岗提供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
(一)“对党忠诚”为轮岗教师提供方向指引与政治定力
“对党忠诚”是吕梁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它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胸怀“国之大者”,跳出个人利益的局限,自觉服从教育事业的整体需要,主动投身于薄弱地区和学校的教育建设,展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使命意识。
“对党忠诚”要求教师坚定政治信仰,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其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他指出,教师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并将坚定政治信仰作为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这种要求不仅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也明确了教师在新时代肩负的历史使命。教师只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才能在教育实践中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党忠诚”要求教师跳出个人利益,服从教育事业的整体需要。吕梁精神倡导的“对党忠诚”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体现在教师的实际行动中。通过轮岗,教师能够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薄弱地区和学校,促进教育公平。这需要教师具备大局意识,勇于克服困难,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全局发展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的工作不仅是个人职业,更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
“对党忠诚”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专业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强调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不仅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更是对教师政治信仰和职业操守的更高期待。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更好地践行党的教育方针,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二)“无私奉献”为轮岗教师注入精神动力与价值认同
“无私奉献”既是吕梁精神的内涵之一,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涵,它不仅是轮岗教师在面对跨校适应、资源匮乏、学生差异显著等现实难题时的精神动力,更是其价值认同的重要来源。无私奉献精神能激励轮岗教师以积极的心态直面困难,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并在这一过程中锤炼专业能力、增强心理韧性。
无私奉献精神为轮岗教师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跨校适应过程中,轮岗教师可能会面临教学理念与现实环境的冲突,例如乡村学校的物质条件相对匮乏,学生学习态度较为消极,这些都可能削弱教师的工作热情。无私奉献精神能够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在困境中保持坚定的信念,主动适应新环境,积极融入当地教育生态。
无私奉献精神还能够帮助轮岗教师锤炼专业能力。在面对学生差异日益显著的现实难题时,轮岗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而且能够增强其心理韧性,使其不断成长。
无私奉献精神还能够促进轮岗教师与流入校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通过建立教师共同体,轮岗教师能够与流入校教师共同探讨教学经验,分享教育资源,从而实现教学水平的共同提升。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能够增强教师的归属感,还能够为轮岗教师注入更多的精神动力。
(三)“敢于斗争”为轮岗教师塑造坚韧心态与创新魄力
教师轮岗不仅是教师个体的流动,更是教育理念与方法的传播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吕梁精神提倡的“敢于斗争”为轮岗教师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引,使轮岗教师能够塑造坚韧的心态与创新的魄力,从而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与实践。
“敢于斗争”的精神为轮岗教师提供了面对挑战的勇气与决心。在轮岗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面临新环境、新学生、新教学任务等多重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适应上,还可能涉及学校文化、师生关系等深层次的调整。面对这些困难,轮岗教师需要以“敢于斗争”的精神,主动迎接挑战,克服畏难情绪,将困难转化为自我成长的动力。教师通过与原校和流入校的深入沟通,结合两校的教育特色,探索出更适合流入校学情的教学范式,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敢于斗争”的精神为轮岗教师注入创新的魄力。在教育实践中,轮岗教师需要将原校的优秀经验与流入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可能涉及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方式等多方面的调整。教师结合流入校的资源优势,优化任教课程,促进流入校的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更科学。
“敢于斗争”的精神为轮岗教师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轮岗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适应、不断创新。这种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来源于对“敢于斗争”精神的践行。教师通过参与跨学区的教研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挑战教育教学中遭遇的各种困难,从而为轮岗工作注入更多的活力。
总之,将吕梁精神融入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实践,积极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能更好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和内在动力,深化教师对交流轮岗的认识理解,促使其自觉融入教学改革大潮,为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四、精神赋能与政策实施互补,确保教师交流轮岗顺利推进。
大力弘扬吕梁精神能为教师落实交流轮岗政策提供深层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在实践中,推动吕梁精神与教师交流轮岗相结合,不仅要加大对吕梁精神的宣传教育,强化其精神引领作用,同时要立足实际情况,完善制度保障和深化对教师的专业支持,通过硬性制度与软性文化的结合、外部驱动与内部激化的统一,实现精神赋能与政策实施的互补统一,助推交流轮岗工作顺利推进,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强化精神引领,建构价值认同与使命驱动的双向互动机制
开展吕梁精神专题教育与轮岗前培训,强化使命担当。通过专题教育和培训,帮助轮岗教师深入理解吕梁精神的核心内涵,即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从而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培训内容可以结合吕梁红色革命故事、先进道德模范事迹以及脱贫攻坚案例,引导教师将吕梁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其思想觉悟和职业素养。同时,培训中可以融入实践教学活动,如参观刘胡兰纪念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场馆,让教师在更加真切地从中感受吕梁精神的力量,坚定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借助多种媒介手段,选树宣扬轮岗教师先进典型,重塑轮岗工作的荣誉感与崇高性。树立和宣传在轮岗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典型,通过榜样示范作用,激发其他教师的内生动力。例如,可以通过表彰会、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展示轮岗教师的优秀事迹,弘扬他们的奉献精神和职业信仰,从而增强教师对轮岗工作的荣誉感与使命感。同时,将师德师风建设与轮岗工作紧密结合,将轮岗教师的贡献纳入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考核体系,进一步增强其职业认同感。
(二)完善制度保障,健全交流轮岗教师特殊荣誉制度
交流轮岗教师特殊荣誉制度中,精神荣誉重于物质奖励。精神荣誉的设置应注重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和对其贡献的尊重,可设立“轮岗教师突出贡献奖”“教育公平践行者”等荣誉称号,表彰在轮岗工作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同时,定期展示轮岗教师的优秀事迹,并组织经验交流会,让教师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这些精神荣誉应结合教师的实际贡献,确保公平透明,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
(三)深化专业支持,搭建教师全生命周期发展平台
成立跨校“轮岗教师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成长与创新。跨校教研共同体为轮岗教师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通过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分享实践经验,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这种机制不仅能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还有利于促进校际间的资源互补与协同发展。
将轮岗经历转化为教研资源,推动教师专业升华。鼓励教师将轮岗经历作为重要的教研资源,通过总结经验与不足,提升专业素养。同时,学校应为轮岗教师提供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如举办经验分享会或教学成果展示等,进一步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作者系吕梁学院教育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