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县月饼
□ 程建军
中秋的月,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精神图腾;中秋的饼,则是镌刻在味蕾上的文化密码。在晋西北吕梁山深处,龙山岚河环抱的岚县,有一种月饼,以朴素之姿承载着岁月的厚重,用舌尖的滋味串联起代代人的情感记忆。
岚县月饼的起源可追溯至汉唐甚至更早。晋商驼铃回荡的岁月里,勤劳智慧的岚县人将本地旱地小麦、胡麻油与北方干果巧妙融合,创造出这种适宜长途储存的月饼。它既是游子行囊里的乡愁慰藉,也是家家户户团圆时的甜蜜见证。历经三百余年传承,这块月饼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融合祭祀文化、团圆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民俗符号。
每年农历七八月伊始,岚县街巷便弥漫着胡麻油的焦香,家家户户支起饼鏊,叮当作响的模扣声犹如中秋的前奏曲,在岚县十里八村悠然回响。
其制作工艺堪称一部活的饮食典籍。老师傅们坚持用古法发酵的面团,讲究“三揉三醒”——每次揉面都要力道均匀,每次醒发都需顺应天时。面粉必选用岚县旱地小麦,因日照充足、生长周期长,磨出的面粉自带微甜的麦香。和面时倒入当地古法压榨的本地胡麻油,反复揉捏直至面团泛着温润的光泽,指触间如抚丝绸。
内馅的配制更见匠心。胡麻仁需先文火慢炒,待香气迸发时迅速起锅;葵花籽要手工去壳,保留完整的仁芯;红枣必选黄河滩枣,去核后捣成保留颗粒感的枣泥。这些馅料按祖传比例调配,不多一分糖,不少一粒籽,最终包成的月饼坯饱满如月,手感沉实。
最富诗意的当属压模工序。梨木(杏木)雕刻的模具有数十种纹样:端坐广寒宫的玉兔、层叠的祥云、团圆的“福”字,每一道刻痕都流淌着民间艺术的韵味。老师傅将饼坯填入模具,手掌轻压、翻腕叩击,一个个纹路清晰的月饼便跃然案上,仿佛把月宫神话也烙进了饼中。
烤制过程更是对火候的极致追求。传统土炉中,果木炭火要保持恒温,月饼受热时胡麻油渗出面皮,发出“滋滋”的轻响,犹如月光流淌的声音。刚出炉的月饼金黄饱满,边缘泛着焦糖色的光晕,热吃时酥脆掉渣,凉食时绵密扎实,每一种状态都展现着不同的风味层次。
在现代食品工业席卷的今天,岚县月饼依然坚守着传统手工制作。许多作坊仍延续着家族传承,父教子、母传女,在揉捏按压间延续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伦理。这种坚守让岚县月饼申请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可能,成为活着的历史标本。
如今,这种传统月饼正焕发新的生机。当地创办的月饼合作社吸纳农户,既保持古法工艺,又创新开发低糖系列,让老味道符合新健康理念。通过电商平台,岚县月饼走出吕梁山,成为游子寄托乡愁的载体,也让更多人尝到这份“有故事的中秋味”。
每年中秋,岚县人家都有“祭月”习俗。庭院中设香案,以月饼、瓜果供奉月神,最中间必定是摞成塔状的岚县月饼。老人们会指着月饼上的纹样给孩童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月光流淌在月饼的纹路里,也流淌在代代相传的文化血脉中。
尝一口岚县月饼,初觉胡麻油的醇厚,继而干果的馥郁渐次绽放,最后回甘的是小麦本真的清甜。这种味觉层次,恰如中国人对中秋的理解:先是团圆的炽热,再是思念的绵长,最终都归于平淡生活的本真。这枚月饼里,藏着岚县的阳光雨露,藏着匠人的手心温度,更藏着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月之情结。
当我们于都市霓虹中拆开一枚岚县月饼,咬下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一次文化寻根。那酥皮落下的碎屑,仿佛是从月亮上洒落的银辉,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无论走得多远,总有一种味道能带我们回到精神的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