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张氏裹馅枣
□ 梁大智
诗曰:枣核巧剜纳蜜柔,杞松芝味韵长留。医圣遗方传古意,武皇称善入珍馐。两蒸一醒功夫细,百载传承技艺优。婚嫁添欢临喜气,饴和堂誉满神州。
中国传统婚俗会在新人婚床上撒满红枣、核桃等,寓意“夫妻早合”“早生贵子”等。这一习俗触发了张仲景的灵感,他经过研究,发现了枣和核桃等搭配食用具有特殊的膳食营养价值和药用养生价值,并在医书中著述“心急气痛,核桃一个,枣子一枚,去核夹桃,纸裹煨热”,这是关于裹馅枣最早的记录。在张仲景医学理论影响下,红枣与核桃等食材搭配的食品逐渐出现,裹馅枣便是其中之一。
裹馅枣,顾名思义,就是在红枣里填充一些佐料制成的一种风味独特的食品。在文水就有张氏家族传承着的裹馅枣,并纳入当地的非遗文化名录。裹馅枣填充的佐料有核桃仁、枸杞、黑芝麻和松籽等。公元660年,时为皇后的武则天回乡省亲,老家文水将裹馅枣敬呈武后,武后食后赞不绝口,当即指定为皇家贡品。
文水人历来“能工善贾,商多外出”。明清时期,在北京经营干果行的就达2000余人,一时京城的干果行竟被文水人垄断。明嘉靖年间,文水人张穗进京经营干果,生意兴隆,其招牌产品就是他独家研制的裹馅枣。张家裹馅枣的制作工艺是两蒸一醒 ,剔除内核后,填入炒熟的核桃仁、枸杞、松子、黑芝麻,工艺复杂,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养生价值大大提高。
清末,张氏裹馅枣传人张载在北京大前门附近创立“饴和堂”张记干果店,后因社会动荡店铺被迫迁回文水市楼底,当时文水民间流传一句“儿娶女嫁裹馅枣,走亲访友草纸糕”的顺口溜,意思是结婚办喜事要买裹馅枣,过节拜访亲友要送草纸糕,这样才有面子、受欢迎。
抗日战争时期,兵荒马乱,张载弃商从农,躲回老家方圆村种地,从此裹馅枣在市面上消失。张载去世后,该技艺由儿子张承寿继承,张承寿又传给其子张增茂。张增茂深藏祖传绝技,当时也仅在过春节时给子孙们制做裹馅枣品尝。
改革开放之后,张增茂将技艺正式传授给儿子张团宝。如今,张氏裹馅枣传统工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张团宝之子张福兵传承先辈匠心,利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将祖传技艺发扬光大,实现了产业化,同时利用互联网线上在全国销售,开创了张氏裹馅枣的新纪元。张氏裹馅枣也称为文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