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叫,菜香,果浆甜!
——看方山县马坊镇三产融合如何“融”出产业新天地
□ 本报记者 张娟娟 李江姗
清晨六点,方山县马坊镇温家庄村的肉牛养殖小区里,自动喂料机轰隆隆运转,200头西门塔尔牛甩着尾巴埋头进食;209国道旁的蔬菜交易市场,菜农张改连正将刚采摘的甜糯玉米搬进冷库,冷链车的引擎声划破晨雾;野林生物科技公司的车间内,工人正将沙棘原浆灌入玻璃瓶,橙黄色的汁液在灯光下泛着光泽……
马坊镇2023年获评“全国农业产业发展强镇”,这个纯农业乡镇用十年时间实现“蝶变”:肉牛存栏量从 4000头跃升至2.96万头,季节差蔬菜亩均收益最高达5000元,沙棘、高粱、生猪等农产品通过精深加工身价翻倍。如今,在“县委政府引导、合作社引领、村集体组织、农民参与”的机制下,三产融合的红利正变成农户口袋里的收入。
“一头牛”:十年增七倍,循环养殖赚得“生态财”
马坊镇的肉牛产业,立足水草丰茂的自然条件和传统养殖优势,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引擎。自2016年以来,全镇肉牛存栏量持续增长,到2025年已达2.96万头,十年增长超过七倍,占全县近一半。目前,全镇有15个行政村肉牛存栏超500头,93个专业合作社覆盖各村,规模化养殖格局日益完善。
为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该镇设立肉牛改良服务中心,四年累计投入1242万元完成1.6万头肉牛改良,并投入450万元改造12个标准化示范场,实现品种升级。同时,投资723万元实施“粮改饲”项目,补贴青贮饲草近24万立方米,保障饲草稳定供应。
更引人注目的是绿色循环模式。镇政府投入1200余万元,在温家庄、四皓等6村建成人畜分离小区,配套4个粪污处理池,形成“饲草种植—母牛改良—肉牛养殖—人畜分离—粪污处理—牛粪还田”的闭环系统。牛粪还田不仅节约化肥成本,也促进了饲草生产,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一盘菜”:错峰卖全国,冷链架起“增收桥”
马坊镇利用冷凉气候,瞄准“错季上市”发展蔬菜产业,沿209国道7个村种植甜糯玉米、西葫芦等1.5万亩。凭借季节差,亩收益可达2500-5000元,产品远销全国,成为各大城市认可的“放心菜”。
为提升品牌价值,该镇以合作社为主体,通过土壤检测、试验种植和专家认证,推动2000亩蔬菜获得绿色食品认证,“马坊蔬菜”品牌越来越响。
冷链物流是关键支撑。沿川5个村建成1个蔬菜产业园、4个交易市场,配备5个地磅和5个装车平台。2024年试点制冰厂和冷库半月收入达6万元,效益显著。今年再投200万元于赤坚岭、红崖湾新建相关设施,进一步提升储运能力。
目前,马坊镇已形成“土地托管—绿色认证—蔬菜种植—制冰运输—冷库贮存—集中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蔬菜种植协会带动8个村500多农户参与,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让农民在产业链上稳定增收。
“一个果”:精深加工忙,小特产变身“致富果”
在马坊镇,农产品早已不是“种出来就卖”那么简单,精深加工让小特产有了大价值。
沙棘产业依托野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构建“收购—加工—销售”全链条,开发沙棘油、原浆等20多种产品,销往全国。产业链带动45人稳定就业、10余人季节性务工,月均工资2000余元;每年收购季还吸引千余农户参与采摘,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
高粱产业则走“种植+酿酒+育肥”融合之路。与汾酒集团合作建设3500亩基地,全镇种植面积超5000亩,形成“高粱种植—酿酒—酒糟育肥”闭环。200余种植户户均年增收1800余元,40余养殖户通过酒糟育肥户均年增收1000余元。
生猪产业同样发展迅速。依托方山县铭贤晋汾种猪繁育有限公司,构建从种质资源保护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存栏原种猪700余头,年产优质种猪5000余头、商品猪10000余头。在太原开设“九香牧谷”直营店,实现“从基地到餐桌”全程可控,产品广受欢迎。
夕阳西下时,马坊镇农产品交易市场依旧繁忙。养殖户、蔬菜经纪人、加工企业负责人通过手机APP对接订单。墙上“全国农业产业发展强镇”的牌匾在暮色中闪光,而比牌匾更耀眼的,是农户们算账时眼里的光。从散养到全链运营,从卖原料到做增值,马坊镇以三产融合的实践证明:当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迸发生机,农业强镇的图景便不再是纸上蓝图,而是握在农民手中的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