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财政”托举“大教育”
——石楼县优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纪实
图为石楼县幼儿夏季运动会现场。李河生 摄
□ 本报记者 任 昱 通讯员 田文华 赵良琼
吕梁山下,黄河岸边。深秋时节,石楼县的群山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然而,相较于这壮丽的秋景,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尊师重教的决心更为引人注目。他们以“小财政”托举“大教育”的那份滚烫决心,显得愈发坚定而炽热。
2025年盛夏,一则振奋人心的教育喜讯传来:石楼县高考本科达线率大幅提升至70.1%,603名学子成功踏入高等学府的大门;中考成绩同样优异,700分以上的人数较往年激增128人。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彰显的是12万石楼人“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坚定信念,更是一曲由县委精心谋划、政府全力投入、学校深耕细作共同奏响的教育奋进乐章。
县委担当
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地位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材之方,必重教化。
石楼,作为人口规模较小、财政实力较弱的县,却将尊师重教的理念深深融入自身的发展基因之中。“在家门口读好书”,这不仅是老百姓最为朴素的期盼,更成为县委班子着力推进的核心民生工程。新一届县委主要领导到任后,调研的首站便径直前往校园:轻轻推开教室后门听课,安静地蹲在操场边与教师深入交流,从板书的细微之处查找教学短板,从师生的真实心声中摸清教育实际情况——这些来自教育一线的声音,成为谋划教育发展的“首要信号”。
“教育并非一道可供选择的题目,而是石楼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成的‘必答题’,是推动发展的‘压舱石’。”石楼县委书记杜侯平言辞坚定有力,“全县上下必须齐心协力,将教育这件关乎未来的大事切实办好、办出成效,把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深深烙印在思想深处,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以教育的‘高质量’托起石楼发展的‘新高度’。”
在石楼,办满意人民教育绝非“空洞口号”,而是驱动县域发展的“先手棋”和强劲“引擎”。县委牵头将“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好教育”纳入县域发展总体规划,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同时搭建起高效畅通的“民意沟通桥梁”。校长反映“大班额”难题,教师提出“缺乏智慧教学设备”,家长期盼“丰富课后服务”……这些来自教育最前沿的诉求,最终汇聚成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方案:以“投入、团队、管理”为三大核心支撑,以“双基夯实、双优培育、双防筑牢、双建强化”为具体实施路径,稳步朝着“打造具有石楼特色的教育强县”目标迈进。
政府发力
以真金实银筑牢教育根基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真金白银,方见赤诚。
“压力再大,教育投入一分都不能省!”县长张鹏耀在政府常务会议上态度坚定地说道。2025年,全县教育投入在已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的高基数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压减其他开支,硬是挤出了10个百分点,使得教育支出占比达到了惊人的40%,真正以真金实银为教育发展铺就了坚实道路。
这笔投入,化作了孩子们脸上最为灿烂的笑容:投资5605万元新建的南城初中餐厅,让孩子们能够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明德小学的多功能厅里,朗诵声与歌声清脆悦耳;7所学校新铺设的塑胶跑道上,孩子们奔跑的脚步轻快而有力;花费198.7万元购置的智慧黑板,让山里的孩子只需轻点屏幕,便能与城市的孩子共享优质名师资源。
这笔投入,也化作了教师们心田的暖流:1500万元的绩效奖励资金,让每一份辛勤付出都能获得沉甸甸的回报;600万元的课后服务专项经费,为教育的延伸提供了坚实保障;300万元用于引进省城名师团队,为教育带来了先进教学理念的“源头活水”。第五小学教师贺军梅在跟随省城名师学习后,课堂面貌焕然一新:“现在我讲数学题,学生们听得眼睛都发亮了!”更让教师们安心的是,去年全县有262人顺利通过职称评审,曾经“评职称难”的问题成为了历史;如今,全县教师还能享受免费体检、凭证免费乘坐公交等暖心政策,职业尊崇感与获得感显著提升。今年教师节,县委更是拿出97万元,重奖150位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这份被“看见”、被肯定的尊重,如同一束光芒,点燃了一线教师满腔的教育热情。
学校深耕
让课堂绽放育人的璀璨光芒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校者,所以育德启智润心也。”
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具体呈现在课堂之上,沉淀于校园之中,浸润在师生相处的每一个细微瞬间。县教育局聚焦“双减”政策,致力于提质增效,从通过“双基”夯实“宽博深实”的知识根基,到凭借“双优”引领“兴趣特长”的个性化培养;从运用“双防”筑牢心理健康与校园安全底线,到依靠“双建”锻造高水平管理团队与卓越教学队伍,全力推动“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内涵式建设。
石楼中学校长郑瑞军大力推行“三正三满”校园生态建设:以正心、正行、正学来涵养优良的学风和校风,鼓励学生“敢提问、敢表达”;要求教师备课必须将教材内容“吃透嚼烂”,善于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作业设计上追求“量体裁衣”,实现精准适配。他提出“好老师不是把简单的题讲复杂,而是能把复杂的题讲简单”的教育理念,正深度融入石楼中学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南城初中校长任海峰则积极探索“十情教育”,运用亲情、友情、师生情、爱国情等情感教育筑牢学生成长的根基。他表示:“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只会刷题的‘应试者’,而是有根有魂、全面发展的石楼新人。”
自“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三大工程实施以来,石楼已培育省级学科带头人47人、市级159人,优秀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年轻教师苏瑞梅被派往长春名校跟岗学习后,感慨万分:“名师手把手教我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回来后我的课堂再也不是老师的‘一言堂’了,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课后服务更加注重精准施策:针对学困生进行“补钙壮骨”以强化基础,针对特长生进行“施肥助长”以培育专长,针对临界生进行“靶向治疗”以提升能力。孩子们在陶艺课上感受黄土的独特魅力,在篮球场上尽情挥洒青春汗水,在创客教室里积极探索科技未知领域,多元兴趣与个性得以精彩绽放。教育公平更是不可动摇的底线:通过“敲门行动”全面排查适龄儿童,确保义务教育阶段“一个都不少”;116名残疾儿童享有“送教上门+特教班+康复支持”的精准帮扶组合;330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94名本科新生每人拿到5000元入学补助……石楼县教体局局长韦利军坚定地表示:“让每一个孩子不仅有学上,更能上好学,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大的责任与荣光。”
石楼在教育领域的突围,并无奇招、不寻捷径,依靠的是县委“把准方向”、政府“强化保障”、学校“狠抓落实”的协同发力。这座地处黄土坡上的小县城,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尽管财政规模或许有限,但对教育的投入与热忱足够深厚;尽管地理位置或许偏远,但孩子们梦想茁壮成长的身影却清晰可辨、直抵未来。
教育之光,照亮石楼大地。
在这条道路上,石楼人步伐坚定,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