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方山县:多线护航 抢收保粮

□ 本报记者 张娟娟

2025年10月26日 10:13:40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十月中旬的吕梁山,阴云压得低。大清早,方山县圪洞镇开府村的玉米地里,沃德收割机的轰鸣划破阴雨后的宁静。保贵农机合作社带头人郭保贵驾驶着“铁牛”来回穿梭,他抹了把汗,看了眼表:从清晨七点到午后,二十亩地已收完,三万斤玉米正往烘干车间送。这场与阴雨赛跑的“双抢一保”战役,在方山县的田野上处处可见,也藏着吕梁山深处守护丰收的“硬核”答案。

雨急抢收,“铁牛”趟开丰收路

十月中旬,我市遭遇持续十余天的阴雨天气,本该颗粒归仓的玉米、高粱、土豆深陷泥泞,熟透的籽粒面临霉变腐烂风险。农户的焦急情绪在田间地头蔓延。

“农民一年的辛苦不能废!”方山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迅速吹响“集结号”,一场以“抢收、抢种、保丰收”为核心的“双抢一保”秋收战役全面打响。全县十一个农机联合社、数百台收割机、烘干机、运输车全部上阵,组成“抢收军团”。郭保贵的保贵农机合作社就是其中主力——这个有着24年历史的合作社,85名社员、76名专业农机手、80台套农机连轴转,“人歇机不歇,白天抢收、晚上烘干,就是要跟老天爷抢时间!”

“十天,十四万亩托管作物全部收完,没让一粒好粮烂在地里!”方山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赵海燕说这话时,眼里全是底气。这场“雨口夺粮”的硬仗,不仅是对机械化力量的考验,更印证了方山县多年搭建的现代农业体系“家底”——从分散的小农机到规模化的“农机军团”,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方山县的秋收早已告别“看天吃饭”的旧模样。

托管托底,小农户连上大农业

“双抢一保”硬仗背后的底气,藏在方山的农业生产托管体系里。年初,方山县公开遴选十一家专业服务组织,整合350台套农机,给7600多小农户和10个经营主体提供从耕、种、防、收到秸秆还田全程托管服务。

保贵农机合作社是这体系里的“老把式”。他们有个秘诀:在服务的56个村,每村挑个“种地能人”当“托管信息联络员”。“这些人熟门熟路,谁家地在哪、种啥、多少亩,种啥品种、有啥需求,都门清。”郭保贵翻着微信群里的消息,联络员发来的“张家地块倒伏需优先收”“李家玉米已熟透”等信息,让农机调度精准高效。四年来,合作社发了5000多份宣传资料,送了3000把印着“全程托管、让您放心”的雨伞,硬是把服务送到了炕头地边。

更贴心的是“三化融合”服务。农机手不光会开机器,还会看地——哪块地该施啥肥、用多少,在地里转一圈就能判断,再通过微信发给联络员,政策和技术就这么“最后一米”落地了。现在,保贵农机合作社的农机手成了农户口中的“田保姆”,全县都跟着学这招。

安全更是底线。保贵农机合作社设了“三道关”:入口关查农机证、机手资质,快报废的机器坚决不用,每台都装远程监控;保养关要求机手每周上报里程,超期没保养就停活;淘汰关盯着超龄机械,到期就报废销户。“农机安全了,粮食收得才踏实!”郭保贵说,这套“安全锁”已在全县推广。

双份收入,老农民笑开颜

托管好不好,农民最有数。马坊镇开府村的韩根旺算了笔账:家里5口人,18亩地,大儿子在太原打工,两个小儿子上学,以前光种地难以支撑家庭开支。2023年与保贵农机合作社签订全程托管协议后,自己和媳妇去县城打工——一个在工地,一个在饭店,月收入合计6000元。“托管腾出150天打工时间,一年至少多赚3万元!”他蹲在地头掰着指头数,脸上是藏不住的高兴。

像韩根旺这样的农户,保贵农机合作社管着70多户,大家都靠着托管实现了“双份收入”。以前农户“两头顾、两头误”,现在农时交给合作社,自己安心打工,地里粮食有保障,兜里收入还翻倍。“不仅救了庄稼,更救了生计!”韩根旺望着烘干车间里堆成小山的玉米,笑容里满是踏实。

从阴雨天的“虎口夺粮”,到平时的“田保姆”服务,方山用“双抢一保”的实践,回答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时代考题。当现代农机遇上乡土智慧,当撂荒地重新长出庄稼,当农民口袋鼓了、笑容多了,这片吕梁山上的土地,正在用最实在的方式,把丰收的希望种进每一寸泥土里。